2012年,因工作岗位的调动,带着不舍离开了新莞人服务领域。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致力于服务“重点青少年”,从成立开始就注定走不平凡路。东莞团市委在2010年就开始做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第一次从政界听到“重点青少年”这个名词,总觉得有点刺耳,我虽明白这个词背后包含了网瘾、打架、酗酒、盗窃、吸毒、犯罪等各种动名词,但总想为他们正名。
借用用人单位的一句话,做“重点青少年”服务,就像啃一块硬骨头。首先,他们极少会主动求助服务,大多都是家长或者老师提出服务需求;其次即使我们接触到了服务对象,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再有,学校一直以来的德育教育方法,习惯性为他们贴上“后进生”、“问题学生”标签,他们对类似的矫正服务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于是,刚开始推行服务时我们从学校入手,老师很快地就整理了一批名单,都是一些受过学校处分的同学。在了解了每位同学的基本情况和行为类型后,我们设计了一场室内历奇活动,邀请他们参加,希望在活动中建立关系,利于后续的个案跟进。但是,这种看似目标性很强的一场活动,实际并没能很好地与他们建立起关系。即使后续联系上了,也很难进入辅导工作,学生们保持着抗拒性。
很快我们意识到了,关注问题导致我们与青少年的服务关系变成治疗关系,这种导向下会让青少年感受到地位不平等,他们认为这和学校原有的德育教育体系是一样的。工作遇到了瓶颈,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转换方式,在一次小组会议的讨论中,我们找到了新的方向。
服务偏差行为青少年,我们忽略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其实可以从问题的原因入手,通过正向培养他们应对问题的能力,降低偏差行为的发生概率。在学校常见的打架行为,我们探究其原因,发现主要是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非理性思维、解决人际冲突的思维过窄、遭遇挫折时的应对能力不够高等。我们针对攻击行为的矫正,设计了一个“套餐”,既面向全校招募,又主动邀请名单上的青少年及其同学参加,套餐内容包括了“如何提高人际魅力”讲座、“了解自己,悦纳他人”团体沙盘体验小组、抗逆力提升户外拓展活动等。报名和咨询的人比较多,服务受欢迎程度和以往发生了很大改变。
印象最深是在一次团体沙盘体验中,那节的主题是“感受自己”,组员在讨论时突然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打架经历,在事件的描述中反映自己当时的不理智,其他组员也纷纷产生共鸣,诉说自己的事迹。当时我有点吃惊,始料未及,一方面感叹故事太“精彩”,一方面感谢组员对自己的信任。随后和大家玩了一个“ABC”游戏,将ABC理论生活化,分析事件促使他们理解信念对行为的意义,组员认为那节的小组收获很大。有能力生活的人必然有能力使用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其实,他们只是暂时被问题掩盖了,透过社工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协助青少年重新觉察自己。
记得曾与香港协青社一名社工交流时他提到“当他愿意花时间在中心当街舞教练,他就少了很多空闲时间去想吸毒的事情”,若优势被调动和发展,则问题被缓解或消除。在“问题”的另一面,我们要善于寻求、探索和利用青少年内在潜能,问题和优势是共同存在于青少年内外生活系统中,并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