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普惠文化 > 社工研究 > 社工实务 > 正文
【张燕婷、郭宏洲】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基于东莞理工学院的实践探索
发文单位:行政部   作者:普惠编辑  更新时间:2014/12/28 11:55:45   浏览次数:3347

20134月以来,东莞理工学院以“社会工作进校园促党建”项目为载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专业社工队伍,协同推进学生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东莞理工学院实践探索的调查分析,回答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融入学生社区建设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特别是如何有效开展实践等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社区建设: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重要场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加之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大学生的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受到多方面、深层次影响,对高校学习及生活供给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回应挑战的一项创新举措,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从理念到实践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区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场所、社会交往空间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场域的集合体。大学生在特定区域内为获得知识而聚集在一起,具有很高的同质性,无论是学生个体之间,还是学生与社区环境之间都相互交叉影响,而社区是实现这一互动影响的重要场域。这一判断在东莞理工学院学生需求调查中得到验证。调查显示,每天有2小时以上自由支配时间的大学生占74.3%,且自由时间活动场地主要在学生社区;同时,有30.8%的学生选择的课余学习途径是与室友交谈。驻校社工对东莞理工学院不同年级学生走访发现,大学生群体在教育、管理、服务和其他利益诉求表达上普遍呈现出新的更高要求,期待在传统的住宿、生活区域得到消费、活动、娱乐、锻炼等多样性的社区服务,渴求休息活动、课堂延伸、能力培养的新场域。大一新生对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及生活适应能力需求表现突出。大二大三学生则因进入大学时间相对较长,同辈支持系统相对完善,实际需求集中在期望社区硬件设施完善、服务人员态度温和、服务产品质量保证方面,在自我发展方面则倾向于兴趣发展、学习交流、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等。而大四学生的需求则集中在压力及情绪管理、就业资源链接等方面。调查还发现,随着现代高校后勤服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文化环境以及资源配置效能上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有必要把加强学生社区建设作为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发挥现有体制优势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推动社区建设走向治理主体更多元、平台建设更丰富、管理机制更完善、作用发挥更充分的新阶段,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学生社区建设的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社区建设,秉持“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坚持优势视角和系统理念,主张以尊重、接纳、个别化、柔性服务的方式,为大学生创造自我发展平台,从意识和行动上尊重其在社区建设当中的主体性。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与学生社区建设目标一脉相承,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导向。同时,社会工作关注个体、朋辈、家庭、社区、社会系统对学生的影响,从价值观传递、社区服务提供、社区系统调适、社区资源整合、社区自组织支持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从微观个案服务,到中观社区力量培育,再到宏观的社区公约倡导等可以多层次、多维度推动社区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社区建设的目标。

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东莞理工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建设和产业发展服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名,设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20134月,学校启动实施“社会工作进校园促党建”项目。在东莞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学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出8名专业社工人才,与学生工作队伍一道,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开展新生适应、心理健康、社区发展等专业服务,推动学生工作创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随着项目的逐步展开,学生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成为“双工联动”提供专业服务的基础工程和综合平台。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有效融入社区建设,以服务对象增能赋权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构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区“微治理”循环系统。

把握学生需求,开展专业服务。需求调研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首要步骤和第一要素。自社区建设启动以来,项目团队针对学生对社区建设认知度、期望、喜爱的活动形式及类型等30多项调查内容,先后开展了三次问卷调查和三次集中走访。调查及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对社区硬件建设、社区认知度、兴趣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有较大需求。项目团队据此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硬件设施改善、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学生社区宣传、社区物理空间改善等五个方面工作措施;同时设定了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制定了配套工作计划,使得社区建设在后续工作中有序可循,为社区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计划保障。社工以社区为平台,针对大学生压力调适、情绪管理、兴趣拓展、社区体验、社区娱乐、志愿服务等开展不同类型的专业服务。在开展社区服务或宿舍走访过程中,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展个案服务,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容。项目团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以自愿参与的方式开展了系列人际交往小组,如:“走近你·认识我”——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清凉一夏”——莞馨社区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等不同类型小组服务。针对有学习交流及自我保护需求的学生,社工团队推出了多系列不同主题的“性别文化小组”和“大学生自我保护”知识讲座,以此提升大学生对青春期身心发展的认识,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截止201411月,社工团队围绕社区建设共开展个案项目39个、小组项目28个、社区服务项目102个,服务对象超过3万人(次)。

完善协作机制,实现“双工联动”。学工队伍和专业社工团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从社区建设启动之初,学校就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工队伍为主导,以专业社工团队位支持者、合作者和部分授权执行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工队伍创造性、尊重专业社工团队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强“双工联动”常态化机制建设。在共同目标驱动下,从社区建设方案制定、社区服务实施到社区建设经验提炼,双方都形成了理念和资源上的联动。学工队伍发挥服务广度优势,为社工开展专业服务提供制度、场地、资源等支持;社工团队则发挥服务深度优势,为学工推进社区建设提供理念、方法及学生需求调研等支持,做到难题共研、经验互学、相互支持,使得社区建设的形式及内容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学校举办系列培训活动,以研修班、工作坊、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学工队伍和学生骨干学习掌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鼓励学工队伍参加社会工作资格考试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考试,提高其专业水平;同时加强对专业社工团队的专业辅导,帮助其熟悉校情,参加辅导员岗前培训,学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知识;积极相互探讨相关案例,促进“双工”理念和方法的互学共用。在社区建设工作中,采取分区指导、学生为主的工作思路。校党委批准设立学生社区党工委,并以社区为单位设6个工作指导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社区党工委委员担任组长,并设指导老师若干名,联合学生干部、社工、宿舍管理员开展学生社区工作,每个工作小组再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分设不同功能组,负责协调资源和指导学生组织推进社区建设。同时,将建章立制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制度动力,先后出台《学生社区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个案双向转介机制》、《东莞理工学院驻校社工行为守则》、《“双工”联动实施细则》、《社区公约》等制度,明确了学工、社工及学生组织的工作分工和权责边界,保证社区建设过程中资源协调、活动开展、工作谋划的有序推进。  

整合社区资源,拓展服务平台。社区建设主要以社区服务平台为依托,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优化补充。东莞理工学院以社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社区物理空间的改善和平台搭建,打破以往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区隔,改变各自为政的状态,形成彼此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多元主体联动为导向的合作格局。一是整合行政服务资源。积极协同学生处、校团委、后勤集团、保卫部门、社工、学生组织等在学生事务发展中心集中办公,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学生自律委员会、志愿服务中心、学生会及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多个团体,健全学生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网络。主动吸纳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志愿服务中心、艺术团等各大校级学生组织负责人参与社区建设,积极引导各大学生组织打破院系割裂,进入社区发挥特长、开展服务。三是整合资金资源。打破以往“一个活动一次审批”的模式,推进社区竞争性经费的投入,以社区为单位,由本社区学生对所在社区发展及建议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提出申请,涉及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治安、社区人际关系、社区硬件设备及与社区建设相关的主题等。项目择优选择并给与最高2万元的经费支持,由学生自主运作,社区工作指导小组进行方向引导和效果评估。这种以社区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建设模式,通过“学生提问题、出方案,学校给平台、给资金”,达到“花小钱,办实事”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也凝聚了不同阶段多主体协商、不同层面多主体联动的合力。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自我服务能力。社会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坚持“增能”和“赋权”的专业目标,在外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社区学生与社区环境的互动,引导其实现自身价值在社区中的重新定位,增强争取更好的生活、学习信心,进而促进其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一工作理念对推动社区建设健康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加强主体身份引导。201310月,面向全校公开征集学生社区区名,共收到180多份社区名称,通过公开投票、专家把关,最后确定了由学生创意提出的“莞馨、莞雅、莞华、莞逸、莞思、莞和”两校区共6个社区名称。同时,在全校开展社区分会主任团公开招募及公开竞选活动,由学生根据投票选举所在社区的民意代表参与社区建设,通过三轮公开演讲,选举产生了13名社区分会主任团成员。通过学生对社区的命名以及投票行使自我话语权,进而“赋权”给学生,从实质意义上减少学生的“无权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注重社区参与。推动各校级学生组织进入社区开展服务,开展社区服务项目竞争性经费投入;通过设置社区内留言板、意见箱,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收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组织2000多名宿舍长参加社区建设专题讲座,增强宿舍长对社区建设的认知度,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意识。三是积极培养社区骨干。项目团队也注重在社区服务过程中挖掘志愿者骨干力量并加以重点培养。组织200多名志愿者开展见面会和分享会,借助小组形式对志愿者开展志愿理念、团队合作、组织策划等能力培养,使之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开展第三方评估,注重总结积累。评估是确保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项目启动之初,学校就专门聘请了多位研究和实务专家,组建咨询顾问团队,对项目进行跟踪咨询指导。项目实施一年后,学校又聘请东莞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实施开展首次评估工作。评估团队采取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参与式评估法,针对项目决策、项目实施过程、项目阶段性结果成效等开展了全面、专业的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在社区建设方面,学生多元化、发展性的服务开始得到有效回应,社区功能日趋完善,社区环境有效改善。评估报告也对项目存在的风险评估不足、服务目标有待优化等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专家研讨会,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推动社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结 语

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应坚持“助人自助”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尊重学生核心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价值感,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在开展社区服务过程中,应注重多元主体联动,以专业社工与现有学生工作队伍的密切协作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学生、学校、家庭和学校所在社区各方面资源整合利用机制,采取专业化、人性化工作方法,协同推进社区建设。东莞理工学院的实践探索,既具有显著的开拓意义,也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张燕婷,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讲师;郭宏洲,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本文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项目“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2011ZZ02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东莞为例”(编号:GD11XSH03)阶段性成果)

组织架构 | 机构简介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版权所有 ©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09080924号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运河东一路东城段48号河畔广场文鹏商贸楼212室 电话:0769-22602027 邮编:523000
建议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