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正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或者称“双工(社工、义工)联动”模式,社会工作服务和义工服务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既紧密联系又有分工区别,如何促进他们的联动整合,发挥他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探索社工义工联动模式以来,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两年内共1846场社工服务有志愿者参加,合计12038人次参与,服务时数达41409小时。普惠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土资源,通过强化意识、建立机制、搭建平台、打造项目、激励表彰等形式,探索了“双工联动”有效实践模式,推动两种社会力量互动合作、共同发展。
一、强化联动意识,发挥社工在联动中的核心作用
“双工联动”的核心是社工,社工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志愿者开展服务,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有限的服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也可以实现对义工服务的管理和监督。社工机构管理层和一线社工要认识到两者联动的优势, 社工机构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工与义工联动的通知》并完善《同工绩效评估办法》,对一线社工提出“五个一”工程要求,即每位社工每年至少完成一个经典个案、一个经典小组、一个经典的社区服务、培养一支义工队伍、孵化一个社区社会组织,把社工服务与义工服务的联动纳入考核,要求每年开展的社工服务中与义工有效联动的比例不能低于50%,首当其冲从意识层面引起全机构的重视。同时,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大环境下,机构也引导社工认识到社会服务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机构出台了《资源整合利用管理办法和指引》,引导社工在服务过程中联动义工资源等外部力量,补充和壮大社会服务人才总量,优化社会服务人才结构,扩大社会服务覆盖面。
二、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岗位化专业化志愿服务模式
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机构探索了岗位化专业化志愿服务模式,从而总结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服务领域涵盖青少年、司法、企业、新莞人、老年人等,以青少年领域为例,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核心目标群体是重点青少年,通过对重点青少年的需求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和科学分类,结合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年龄结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形成了行为矫正、人际交往、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兴趣拓展、就业指导等岗位类别。同时,为解决服务岗位与服务需求有效对接的关键问题,“莞香花”创新建立了“1+1+N”的结对服务模式,即一名社工、一名青友团成员、再加上若干不同专业背景的志愿者。莞香花为每位青少年服务对象配备由一名社工和一名志愿者组成的“青友团”,要求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以朋友身份,耐心平等地倾听青少年心声,提供人性化关怀,与重点青少年建立稳定联系,及时向“莞香花”反馈青少年需求。当重点青少年存在不止一个需求时,则需要协同多专业志愿者,比如技能培训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由莞香花派送专业志愿者提供相应帮教服务,协助解决多种问题或需求,这在探索岗位化志愿帮教服务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对重点青少年来说,“莞香花”所提供的帮教服务是以其个人意愿和需求为前提的,能避免其产生“被服务”的不良感觉和被“贴标签”的抵触情绪。而对提供服务的专业志愿者来说,只有在需求发生时,才去提供专业服务,既避免了无序服务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保证志愿者的时间、精力和技能得到有效配置。
三、建设服务平台,为联动提供保障
为了给“双工联动”服务提供平台,社工机构通过完善社工服务站点、建立信息服务管理系统、落实联动服务经费,有效搭建了服务平台,加强了联动信息管理及服务供需对接,并为“双工联动”提供经费保障。
一是完善义工服务站点建设。机构要求每个团队、每个领域都要安排社工专门负责义工服务,将义工服务站点建设纳入到社工工作内容中。依托社工服务场域建立了义工服务站、服务室,为义工服务提供活动筹备或开展的场所,条件成熟的还委托义工负责值班、协助日常管理等,实现服务与站点有机结合。如新莞人领域社工“三进服务”在企业驻点,为了调动企业员工的参与,在厂内培育一支“关爱新莞人志愿服务队”,以此站点为根据地推开了社工服务并带动义工服务及自我成长。同时,这一探索为“东莞市双工联动关爱新莞人志愿服务项目”、“将爱传递”东莞优秀新莞人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发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机构联合软件公司开发了一套服务管理系统,除了社工日常专业服务的记录,也包括了义工登记、注册、服务时数、参与记录等信息管理,不同服务站点的义工资源在系统中整合共享,社工能及时查询与服务需要相匹配的义工或义工组织信息,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项目;此外,青少年领域社工根据重点青少年项目的发展需求,开发“线上”平台,服务对象可实现直接在网络上登记需求、在线咨询,系统会根据需求类型匹配合适的义工,实现供需匹配。义工组织还可以通过信息分享平台,发起服务项目,青少年在平台上可以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内容,直接报名加入,获取义工提供的服务,服务结束后还可以在线对志愿者的表现打分,及时反馈意见。
三是提供服务经费保障。长期以来,资金短缺是义工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为解决经费难的问题,机构通过内部经费支持和外部经费申请为义工服务提供保障。一方面,机构通过制度为义工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规范了“双工联动”服务经费的申请流程,目前每位社工每月用于义工服务的经费标准为200元,具体可根据服务需求、活动规模灵活上调。另一方面,我们加大力度整合外部资金资源,成功抓住了团省委“630微公益项目”和“益苗计划”、东莞市志愿者协会“三关爱志愿服务项目”、东莞市民政局“公益创投项目”的机遇,为义工服务项目争取到了经费支持。实践证明,稳定、多元的经费保障对义工服务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四、打造服务品牌项目,扩大联动服务成效
机构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鼓励社工在日常服务中因应社会服务的空白区域,主动与义工联动策划服务项目,或义工发现服务需求时社工主动为其链接资源,以项目化运作确保服务的有序性、持续性、合理性。通过策划服务项目、整合资源、链接资源,机构打造了“重点青少年岗位化专业化志愿帮教服务”、“双工联动关爱新莞人志愿服务项目”、“不残缺的爱——关爱残疾人家属计划”等义工服务项目;2012年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向全市公开征集“三关爱”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机构主动联合义工及义工组织,共商服务项目,最终机构共20个义工服务项目获得资助,占全市总资助的12%,藉此培养出了一批志愿者骨干,推动义工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项目的开展,也取得扎实的成效,如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荣获第四届广东志愿服务金奖、新莞人子女“假日学堂”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优秀项目、“东莞市双工联动关爱新莞人志愿服务项目”于2012年获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将爱传递”东莞优秀新莞人参与志愿服务项目获全国优秀项目案例奖。通过项目运作、品牌打造,使“双工联动”服务更具有目的性,项目服务的清晰脉络、项目服务的评估考核,对义工也产生了激励作用,既提升了义工服务水平,又打造出了一批义工服务品牌及项目。
五、注重义工激励,提升队伍稳定性
为了更好地发展“双工联动”模式,引导义工服务健康地向纵深推进,必须注重义工的管理与激励,不断提高志义工的综合素质,加强义工骨干队伍的建设,才能打造一支稳定的义工服务团队。
一是加强管理。为了保障义工的合法权益,机构向东莞团市委递交正式申请,注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机构拥有正式的义工招募、注册、服务时数登记、考核等管理权限,《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队章程》中明确了注册义工应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力提供义工服务的法律保证。机构也把管理的权限下发给各站点的负责社工,随着站点义工团队的不断发展,可以根据需要挂靠机构总队成立义工分队,打造不同特色的义工小分队。
二是注重培训。为进一步提高义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义工骨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机构将义工管理知识与技能纳入社工的培训规划,加强了社工管理义工的能力。根据义工自我提升的需求和服务分类,机构建立了基础级、骨干级、领袖级和专业领域为主要模块的培训,从基本理念认识到专业服务技能、团队带领技巧等,都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内容,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包括举办培训班、介绍经验、分析案例、观摩考察、各站点之间参观交流等,有效促进服务的质量改善和义工队伍的迅速成长。
三是激励表彰。机构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式的义工表彰激励制度,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形式进行。正式形式包括年底表彰、荣誉称号、舆论宣传等,在义工申请“东莞市积分入户”时,机构会出具义工服务时数证明,成为申请入户加分依据;每年度东莞市志愿者协会的星级志愿者评选,机构会根据服务时数推荐优秀义工参评;在机构的网站及相应媒体报道网开辟“志愿者”专栏,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予以宣传,并向媒体进行推荐。非正式形式包括,优秀志愿者可享受机构提供的艺术(演出)观摩、培训、旅游等待遇,可参加机构组织的有关集体活动;机构在招聘过程中会优先录取优秀志愿者,发展成为机构社工助理或社工,如曾获“东莞市优秀志愿者”、“东莞市五星志愿者”、“广东省五星志愿者”、“全国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的姚锦柱,已成为普惠社工的一员。此外,机构把提供义工服务与优先享受义工服务结合起来,在社区服务中,义工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义工服务,从而打通了义工服务的爱心渠道。通过不断创新义工激励制度,对义工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嘉许和奖励,能更好地激励义工和稳定团队。
社工机构在“双工联动”机制方面要敢于探索,用自身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丰富的资源,发挥社工的积极主动作用,为义工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和专业化的指导,继续深入推进社工和义工的互联、互动、互补,推动两种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积极扩大社会服务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