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珠三角义工交流营”于2013年3月8日至9日在广东佛山南海仙湖举行. 来自学术界、社工界的10余位专家与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城市的100多个义工组织、约300位义工骨干交流互动,并针对珠三角地区志愿服务工作遇到的“人才流失”、“募集资金难”等瓶颈问题进行探讨,为珠三角地区义工工作把脉献策。我很荣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义工交流营活动,收获较多,以下是本次培训我感触较深的几点:
振奋人心的交流营仪式,别开生面的拓展课程,现场热烈的协同作战的氛围很受感染。参加本次交流营的成员除了跟我们一样的身份社工,更多的是来自珠三角城市的志愿者。在互动游戏中,在现场展示环节,他们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深感佩服。拓展课程的互动环节其实很普通,志愿者们的热情与冲劲却让我很震撼。作为一名专职社工,我不仅反思自己在这些环节里的参与表现,没有太大的投入与积极性,只是一个团队里普通的一员,没有积极争取去做队长,也没有承担团队里的核心力量。是日复一日的工作消减我的热情?还是那些所谓“司空见惯”的游戏已经对我毫无吸引力?在回到酒店里我一直在跟同住的社工分享我这个感受,她也竟然有同感,她说她也很佩服那些志愿者的热情和用心,而为自己的参与表现感到反省。最终我们有同样的感受,志愿者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奉献爱心,而我们作为专职工作在按部就班工作,前者是一种完全出自于内心的,而我们未必,似乎逐渐把工作当做一种任务。这种趋势非常可怕,社工是一种坚持,更是一份用心去做的事业。只有自己拥有正能量,你才能吸引更多的正能量,同时传递给他人正能量。社工必须是这样的。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教授对使命的解释很有触动的,使用=使用生命的感觉。我不仅反思到当社会服务、公益项目泛滥的今天,我们还能在当中找到你生命的质感么?在服务当中还有那种你对生命的期盼么?在社工行业,我们总是那么容易职业倦怠,认为是这个职业理所当然的行为.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个人价值观是否与社工价值观融为一体。同样,针对公益人才的流失问题,陈健民教授表示,要增加筹款资金渠道,解决公益人才工资低的问题,增强对义工的培训,人尽其才,还要增加义工的积极性,让个人才华与机构的使命感结合在一起。这是值得我们每个社工与机构双方都应反思的问题,重视义工的重要性,发挥义工的重要作用,推动义工发展。
邓飞的“免费午餐”让很多人所知。他是一个媒体人,同样是一个公益人。在公益组织面临资金困难的局面时,谈到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并不容易。邓飞呼吁公益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很多,讲企业的广告费用用于公益事业,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战略,对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塑造企业文化,非常有效。比如转发一条微博,企业捐助1元钱。我们应该相信的公益的力量是强大的,影响力也是强大的。
短暂的两天交流结束了,意犹未尽,而感触的同时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反思与行动。
长安“白玉兰女工驿站”项目: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