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新闻频道 > 行业新闻 > 正文
【同行新闻】内地两百所高校设专业学香港社工
发文单位:社工工作网   作者:普惠编辑  更新时间:2012/7/5 10:57:51   浏览次数:1425

 

香港社工组织帮助弱能青年

粤港两地社工互动频繁 香港教授称广东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可成全国培训基地

                                            2012年07月05日 07:01 来源:广州日报


     香港是一个社会服务经验非常完备的城市,大部分福利或慈善团体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因此也成为“邻居”广东省的学习样本。一名香港社会团体的负责人曾这样总结:“上世纪80年代起,香港人对于内地的感觉是很亲切,但不熟悉。一些在香港做了几十年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人士很偶然到广东,才突然发现自己有一箩筐的经验可以传授给内地,本来都是善心人,就一股脑兴冲冲地到广东找相关部门。一方热心帮助,一方热情迎接,香港的理念慢慢就被广东接纳了。
  如今,广东开始向全国推广香港社会服务的经验,作为慈善接力棒的传递者,广东所扮演的角色越发让人关注。
  文、图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杨洋、武威
  广州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邓世献致力于研究香港社会服务多年,他介绍说,香港福利服务的供给者以非政府组织为主,目前香港约有15000名注册社工,大部分投身社会福利署及全港300多间社会服务机构工作,其中为社会服务机构工作的社工占80%以上。除专业社工以外,截至2011年底,已有超过2110个机构和93万人登记参与义务工作。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香港的社会慈善团体普遍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专业的系统,成为全国尤其是相邻的广东省可以借鉴的范本。
  香港社工来广州:
  帮助孤儿摆脱孤单和自卑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小童群益会,它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社会组织之一,至今已有76年历史,助理总干事梁永宜主要负责小童群益会的内地服务工作。
  帮助广州市儿童福利院是他们最早最主要的工作内容。福利院原本看护孤儿的模式被称作“类家庭”,被收养的孤儿会根据身心发展的情况分流,其中情况较好的尽量安排接受国际领养,但在领养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会将这些孤儿分为5个孩子一组,聘请一对夫妇照顾,租住在廉租房里。这对夫妇被称为“类家长”,通常来自外地农村,教育水平较低。这是一个过渡期。
  梁永宜和他的同事们根据这些孤儿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模式,以不干预孤儿在类家庭中的起居生活为前提,在每个类家庭租住的廉租房附近派驻一位社工。为了更好地沟通,社工都从本地大学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中聘请,由小童群益会的资深社工担任他们的督导。社工与孤儿进行面谈辅导、小组学习和游戏辅导。
  社工通过谈话仔细记录孩子的想法,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话语摘录原话,然后再根据与孩子长期接触后的了解,为每个孩子写下其成长问题及背后需要。在小童群益会与广州市儿童福利院共同编写的一本《孤儿不再孤独爱我,育我,但请不要可怜我》的集子中,详细记录了15个个案。
  集子的编者陈妙玲介绍,曾经有一个孤儿上了性教育小组之后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他人玩完性爱游戏之后留下的垃圾。”又有一个孩子说过:“最讨厌的是他人的探访,最讨厌那些陌生人走来又亲又抱,把我们当成可怜虫。”陈妙玲既感到心痛,又觉得这是社会好心人士的不了解造成了孩子的误会和怀恨。
  正因为孤儿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所以更需要专业社工的介入,但这样的工作方式一开始并不为“类家长”们理解,“你们让这些社工来是来检查我们的工作吗?你们是不信任我们照顾不好他们吗?”但在梁永宜等人不断地解释下,“类家长”渐渐发现社工的工作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广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徐久对此评价道:“孩子们在社工的耐心引导下,学会了相互合作和尊重,社交、情绪、行为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寄养家庭(类家庭)的亲子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了,效果显著。”
  两地合作创新:
  老人带孤儿两者都不寂寞
  随着与广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合作有了成果,去年年底,小童群益会得以将孤儿服务推广到从化,这次的项目是城市与农村交界处的40~50个孩子,这些孩子基本已经不具备被领养的条件,相比于留在福利院里,福利院希望让他们进入邻里联系更为紧密的农村家庭,更有利于孤儿的健康成长。
  “农村地方大,生活比较简单,孤儿住在农户家里,可以跟周边的孩子一样到处跑,到处玩,孤儿的身份不会让他感觉太格格不入。”这个项目对于小童群益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在香港没有农村地带,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做过农村社会服务,但是却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孤儿都住在不同人家,这跟香港的情况很类似。小童群益会在村子的一个祠堂内成立了跟香港社区中建立的一样的儿童中心,由两位社工陪孩子们学习、游戏。
  此外,社工组织还尝试了合作创新。小童群益会提出了“长幼共融”的理念,请社区中的老人报名当义工,照顾社区中的儿童,推动老人与新一代的交流,既让老人觉得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又让儿童得到了适当的照顾。“这在香港就不容易做到,因为大部分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都分工明确细致,之间的合作不多。这也是在内地服务意想不到的惊喜。”梁永宜总结。
  香港社会学教授:
  公务员学习社工经验最积极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陈锦棠目前担任第三部门教研中心主任。2005年,陈锦棠就受民政部的委托,研究“哪些服务可以在专业领域发展,哪些领域可以由社工担当”,2008年还为国家制定社工师专业资格考试设计,他亲眼见证了内地社会组织从无到有的发展。
  2010年开始,陈锦棠担任一个特别课程的导师,专为来自内地的学习者开设,名为“社会管理硕士”课程,主要教授的是如何进行社会服务的制度设计,如何统筹规划,如何管理一个社会组织。
  第一届2010年招收的学生有49人,第二届2011年招收的学生有50人,来自不同领域,包括政府官员、民间组织负责人、高校老师、基金会负责人和想要进一步深造的社工专业本科生。
  课程基本在学员较多的深圳和上海两地进行,由老师去内地授课,一个月一次,每次3天,每天学习7个小时。
  陈锦棠感受到内地学员的积极和迫切,让他吃惊的是,许多工作繁忙的公务员学员到课率一直很高,他觉得学员虽然非常辛苦,但是的确能把理论和实务结合得更好。他对这99名学员一直有很大的期望,认为他们能够在内地的社会组织事业中发挥很大的影响力。
  在他看来,因为广东省与香港的地理位置、语言、文化都很相近,深圳和广州等城市都非常了解香港的强项,如果能把广东作为一个培训的基地,就像香港曾经是全国的培训基地那样,就可以把经验从广东推广到全国。两地的合作空间还很大,比如香港在未来30年急速进入老龄社会,许多老人如果能到珠三角养老,生活水平会有很大提升。还有包括内地前往香港的新移民,都需要香港方面的理解和支持。陈锦棠最后说:“从广东学香港,到全国学广东,广东未来会成为社会服务的培训基地,就像当初香港成为广东的培训基地一样。”

 

 

 

 

组织架构 | 机构简介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版权所有 ©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09080924号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运河东一路东城段48号河畔广场文鹏商贸楼212室 电话:0769-22602027 邮编:523000
建议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