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学校官微推出《工装大变身!》特别报道,华园里最可爱的劳动者们纷纷脱下工装,华丽变身,走上前台,其中学校医院中医科的张磊医生引发众多师生的点赞。
“张磊医生当大赞特赞。”
“每次到校医院挂号张口都是中医张磊。”
“问诊过程特别温馨,医术高明!”
“张磊医生人帅医术医德更帅!德艺双馨!”
……
从一天等不来一个门诊患者,到越来越多患者慕名而来,一大早就去排队抢张磊的门诊号,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背后是这位年轻中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付出,他用初心与恒心,仁心与爱心,赢得了广大师生患者的认可,也成为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扬者。
一名中医,两种形象
初出茅庐勤学艺
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张磊在不同的医院和岗位工作过,周围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太苦离开了这个行业。2015年参加大学毕业10周年聚会,张磊发现中医学专业两个班的同学100多人,坚守纯中医的只剩3人。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张磊气馁,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从心出发,向心而行。不管是在济宁中医院还是调入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不管是在体检中心、住院部还是康复中心,张磊都利用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
“磊哥是打心底里热爱中医,所以他一直在钻研。”跟张磊同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工作的黎玉香医生说。
对中医的热爱让他萌生了拜师的念头。校医院中医科的张栋材老医师是中医世家出身,有着几十年行医经验。张磊在住院部工作时,注意到张栋材医生开的处方与众不同:中药味数不多,但用药精准,配伍精当;还有一些张磊看不太懂的处方,看似跟疾病的治疗关系不大,临床效果却很好。于是,张磊打定主意拜他为师。
起初,张栋材表示不愿收徒,委婉拒绝了张磊,但张磊不肯放弃,坚持每天忙完体检中心的工作就去找张栋材偷师学艺。“我就站在一旁静静观察,”张磊说,“只要他不拒绝我,我就不走开。”
这一站就是一个月。终于有一天,张老医师为他的诚意和热情所打动,对他说:“站着也挺累,坐下吧。”
张磊与张栋材老医师的合影
如愿调到中医科后,张磊跟着张栋材继续学习。学习期间,只要师父开出一个好的方子,他就打印一份留下来研究;只要师父提出一个问题,他就把问题记下来反复推敲。下班后,再查资料、翻古书、看来源、辨病症,天天学到凌晨一两点,生怕第二天师父提问答不上来。
“读书乃知识的源泉,万变不离于古,也不能拘于古,要把医书先读厚再读薄。师傅领你入门,修行还要靠自己。” 直到今天,张磊都把师父的教诲牢记在心。
凭着不改的初心与不变的恒心,张磊慢慢得到了师父的认可。不到半年时间,对中医药的热爱和超负荷的投入,这位阳光的大男孩变成了“少白头”,医术也日渐精湛,开始获得患者越来越多的认可。
潜心问道术精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张磊非常珍惜这样的发展机遇,在行医过程中不断地修行医术,提升技艺,并努力发扬中医药文化,服务广大师生患者。
张磊指导实习生
“我虽说是科班出身,但刚离开学校时对中医的理解还一度停留在书本上。”张磊说,“张栋材医生从事临床五十余年,把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了我。他最大的优势是全面,因为咱们校医院不像三甲医院那样有细致的分科,无论遇到的是什么病种,我们都要能够诊断治疗,这就特别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诊疗技术。”
“整体观念,辨症论治”是中医为人类提供的另一种健康思维模式和医学解决方案。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纯中医见效慢、收入低,很多医院的中医西化特别严重,有些医院的处方里,甚至九成都是西药。
“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西医,既要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足够的信心,也要对西医的功效有充分的信任和合理的运用。”张磊坚毅地说,“用西医的检查手段来验证中医的结论是否正确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来找他看病的就诊者中,不乏不信中医的人,也有不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的。对于每一位患者,张磊都会仔细诊察患者的脉象,详细询问病史,反复观察患者舌象;开方过程中,反复推敲药物的搭配、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如果遇到特殊药物需要特别处理,张磊会仔细跟患者解释清楚;最后还会根据病种提醒患者服药时间、饮食禁忌。
不仅如此,他还走出诊室,走进课室,为老年大学的老教师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为本科生主讲《中医体质辨识》的选修课,还开设了中医调理、疾病预防等相关讲座,让更多人接触中医、了解中医药文化。
渐渐地,张磊用细心和耐心换来了病人的信赖,而中医的理念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中医的文化得到了发扬,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中医问诊,医院的服务也不断地得到提升和改善。“原来煎药不方便,现在中药房能提供煎药等多种服务,大家更愿意来看中医了。”中药房的梁娣医生说。
素心若雪显仁心
走进张磊的诊室,墙上挂着病人送的锦旗,还有一幅写着“素心若雪”的书法作品。这是病人对一名医者极高的评价,也是对一名医者坚守精神的最佳褒奖。
病人赠送的书法作品
而大家并不知道的是,相比现在的忙碌,当年刚刚独立坐诊的张磊则是闲得发慌。“经常一天下来,一个号也没有。”说起当年这一尴尬经历,张磊甚为感慨。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张磊依靠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只是秉持一颗质朴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陈敏,陈老师。”简单的一声叫号,一声“老师”,饱含着对病人的尊重,也让诊室多了些温馨。每次叫号,张磊都会先看病历本,根据病人的身份做出调整。如果是小朋友,他会先摘下口罩,减少小朋友就诊过程的紧张情绪。一言一行,体现着一位医者的慈爱之心。
细心问诊
中医对一个病人诊断和处方的时间一般是西医的5倍甚至是10倍,尽管每天都要接待超过100位病人,但是张磊从不因为病人多就打折扣,每一次都是一丝不苟。他深知病人很注重医生的一言一行,问诊时更为耐心倾听、用心沟通,并以他的专业和敬业让很多病人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更建立了治愈的信心。
“张医生很替病人着想。”看着张磊忙碌的状态,经常来看病的退休教师黄老师既感动又有些心痛地说。
“很多病人大老远跑过来,也不容易。”张磊说。他总是怕让病人白跑一趟,能加号的尽量加号。2019年放暑假前一天,门诊量高达178人次,这一天张磊从早上8点忙到了晚上8点。为了减少病人候诊时间,他中间几乎没有停歇。有一次,由于连着几天高强度工作,加上一整天没喝水,张磊坐诊的时候自己也发起高烧。
张磊的耐心与敬业赢得了病人的认可,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病人的数量一年一个量级,从零到有,再到每天50人左右,再到现在平均每天100多。
大医精诚,但愿人间无疾苦。这是很多医者孜孜以求的心愿,张磊亦是如此。谈起工作感受,他说自己觉得作为一名医者,虽然辛苦,但是满足,“能够把自己所学用于救治患者,就是最大的幸福”。
中医是一门崇尚生命的科学,几千年来在一代代中医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中医也是一种追求至臻的人生态度,张磊始终在坚守中医灵魂、传承中医文化的路上坚韧前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怀揣真诚,手捧初心,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正如师生在网上送给他的留言:“平凡岗位上最美的人!”
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学校官微推出《工装大变身!》特别报道,华园里最可爱的劳动者们纷纷脱下工装,华丽变身,走上前台,其中学校医院中医科的张磊医生引发众多师生的点赞。
“张磊医生当大赞特赞。”
“每次到校医院挂号张口都是中医张磊。”
“问诊过程特别温馨,医术高明!”
“张磊医生人帅医术医德更帅!德艺双馨!”
……
从一天等不来一个门诊患者,到越来越多患者慕名而来,一大早就去排队抢张磊的门诊号,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背后是这位年轻中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付出,他用初心与恒心,仁心与爱心,赢得了广大师生患者的认可,也成为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扬者。
一名中医,两种形象
初出茅庐勤学艺
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张磊在不同的医院和岗位工作过,周围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太苦离开了这个行业。2015年参加大学毕业10周年聚会,张磊发现中医学专业两个班的同学100多人,坚守纯中医的只剩3人。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张磊气馁,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从心出发,向心而行。不管是在济宁中医院还是调入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不管是在体检中心、住院部还是康复中心,张磊都利用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
“磊哥是打心底里热爱中医,所以他一直在钻研。”跟张磊同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工作的黎玉香医生说。
对中医的热爱让他萌生了拜师的念头。校医院中医科的张栋材老医师是中医世家出身,有着几十年行医经验。张磊在住院部工作时,注意到张栋材医生开的处方与众不同:中药味数不多,但用药精准,配伍精当;还有一些张磊看不太懂的处方,看似跟疾病的治疗关系不大,临床效果却很好。于是,张磊打定主意拜他为师。
起初,张栋材表示不愿收徒,委婉拒绝了张磊,但张磊不肯放弃,坚持每天忙完体检中心的工作就去找张栋材偷师学艺。“我就站在一旁静静观察,”张磊说,“只要他不拒绝我,我就不走开。”
这一站就是一个月。终于有一天,张老医师为他的诚意和热情所打动,对他说:“站着也挺累,坐下吧。”
张磊与张栋材老医师的合影
如愿调到中医科后,张磊跟着张栋材继续学习。学习期间,只要师父开出一个好的方子,他就打印一份留下来研究;只要师父提出一个问题,他就把问题记下来反复推敲。下班后,再查资料、翻古书、看来源、辨病症,天天学到凌晨一两点,生怕第二天师父提问答不上来。
“读书乃知识的源泉,万变不离于古,也不能拘于古,要把医书先读厚再读薄。师傅领你入门,修行还要靠自己。” 直到今天,张磊都把师父的教诲牢记在心。
凭着不改的初心与不变的恒心,张磊慢慢得到了师父的认可。不到半年时间,对中医药的热爱和超负荷的投入,这位阳光的大男孩变成了“少白头”,医术也日渐精湛,开始获得患者越来越多的认可。
潜心问道术精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张磊非常珍惜这样的发展机遇,在行医过程中不断地修行医术,提升技艺,并努力发扬中医药文化,服务广大师生患者。
张磊指导实习生
“我虽说是科班出身,但刚离开学校时对中医的理解还一度停留在书本上。”张磊说,“张栋材医生从事临床五十余年,把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了我。他最大的优势是全面,因为咱们校医院不像三甲医院那样有细致的分科,无论遇到的是什么病种,我们都要能够诊断治疗,这就特别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诊疗技术。”
“整体观念,辨症论治”是中医为人类提供的另一种健康思维模式和医学解决方案。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纯中医见效慢、收入低,很多医院的中医西化特别严重,有些医院的处方里,甚至九成都是西药。
“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西医,既要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足够的信心,也要对西医的功效有充分的信任和合理的运用。”张磊坚毅地说,“用西医的检查手段来验证中医的结论是否正确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来找他看病的就诊者中,不乏不信中医的人,也有不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的。对于每一位患者,张磊都会仔细诊察患者的脉象,详细询问病史,反复观察患者舌象;开方过程中,反复推敲药物的搭配、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如果遇到特殊药物需要特别处理,张磊会仔细跟患者解释清楚;最后还会根据病种提醒患者服药时间、饮食禁忌。
不仅如此,他还走出诊室,走进课室,为老年大学的老教师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为本科生主讲《中医体质辨识》的选修课,还开设了中医调理、疾病预防等相关讲座,让更多人接触中医、了解中医药文化。
渐渐地,张磊用细心和耐心换来了病人的信赖,而中医的理念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中医的文化得到了发扬,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中医问诊,医院的服务也不断地得到提升和改善。“原来煎药不方便,现在中药房能提供煎药等多种服务,大家更愿意来看中医了。”中药房的梁娣医生说。
素心若雪显仁心
走进张磊的诊室,墙上挂着病人送的锦旗,还有一幅写着“素心若雪”的书法作品。这是病人对一名医者极高的评价,也是对一名医者坚守精神的最佳褒奖。
病人赠送的书法作品
而大家并不知道的是,相比现在的忙碌,当年刚刚独立坐诊的张磊则是闲得发慌。“经常一天下来,一个号也没有。”说起当年这一尴尬经历,张磊甚为感慨。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张磊依靠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只是秉持一颗质朴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陈敏,陈老师。”简单的一声叫号,一声“老师”,饱含着对病人的尊重,也让诊室多了些温馨。每次叫号,张磊都会先看病历本,根据病人的身份做出调整。如果是小朋友,他会先摘下口罩,减少小朋友就诊过程的紧张情绪。一言一行,体现着一位医者的慈爱之心。
细心问诊
中医对一个病人诊断和处方的时间一般是西医的5倍甚至是10倍,尽管每天都要接待超过100位病人,但是张磊从不因为病人多就打折扣,每一次都是一丝不苟。他深知病人很注重医生的一言一行,问诊时更为耐心倾听、用心沟通,并以他的专业和敬业让很多病人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更建立了治愈的信心。
“张医生很替病人着想。”看着张磊忙碌的状态,经常来看病的退休教师黄老师既感动又有些心痛地说。
“很多病人大老远跑过来,也不容易。”张磊说。他总是怕让病人白跑一趟,能加号的尽量加号。2019年放暑假前一天,门诊量高达178人次,这一天张磊从早上8点忙到了晚上8点。为了减少病人候诊时间,他中间几乎没有停歇。有一次,由于连着几天高强度工作,加上一整天没喝水,张磊坐诊的时候自己也发起高烧。
张磊的耐心与敬业赢得了病人的认可,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病人的数量一年一个量级,从零到有,再到每天50人左右,再到现在平均每天100多。
大医精诚,但愿人间无疾苦。这是很多医者孜孜以求的心愿,张磊亦是如此。谈起工作感受,他说自己觉得作为一名医者,虽然辛苦,但是满足,“能够把自己所学用于救治患者,就是最大的幸福”。
中医是一门崇尚生命的科学,几千年来在一代代中医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中医也是一种追求至臻的人生态度,张磊始终在坚守中医灵魂、传承中医文化的路上坚韧前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怀揣真诚,手捧初心,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正如师生在网上送给他的留言:“平凡岗位上最美的人!”
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学校官微推出《工装大变身!》特别报道,华园里最可爱的劳动者们纷纷脱下工装,华丽变身,走上前台,其中学校医院中医科的张磊医生引发众多师生的点赞。
“张磊医生当大赞特赞。”
“每次到校医院挂号张口都是中医张磊。”
“问诊过程特别温馨,医术高明!”
“张磊医生人帅医术医德更帅!德艺双馨!”
……
从一天等不来一个门诊患者,到越来越多患者慕名而来,一大早就去排队抢张磊的门诊号,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背后是这位年轻中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付出,他用初心与恒心,仁心与爱心,赢得了广大师生患者的认可,也成为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扬者。
一名中医,两种形象
初出茅庐勤学艺
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张磊在不同的医院和岗位工作过,周围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太苦离开了这个行业。2015年参加大学毕业10周年聚会,张磊发现中医学专业两个班的同学100多人,坚守纯中医的只剩3人。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张磊气馁,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从心出发,向心而行。不管是在济宁中医院还是调入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不管是在体检中心、住院部还是康复中心,张磊都利用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
“磊哥是打心底里热爱中医,所以他一直在钻研。”跟张磊同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工作的黎玉香医生说。
对中医的热爱让他萌生了拜师的念头。校医院中医科的张栋材老医师是中医世家出身,有着几十年行医经验。张磊在住院部工作时,注意到张栋材医生开的处方与众不同:中药味数不多,但用药精准,配伍精当;还有一些张磊看不太懂的处方,看似跟疾病的治疗关系不大,临床效果却很好。于是,张磊打定主意拜他为师。
起初,张栋材表示不愿收徒,委婉拒绝了张磊,但张磊不肯放弃,坚持每天忙完体检中心的工作就去找张栋材偷师学艺。“我就站在一旁静静观察,”张磊说,“只要他不拒绝我,我就不走开。”
这一站就是一个月。终于有一天,张老医师为他的诚意和热情所打动,对他说:“站着也挺累,坐下吧。”
张磊与张栋材老医师的合影
如愿调到中医科后,张磊跟着张栋材继续学习。学习期间,只要师父开出一个好的方子,他就打印一份留下来研究;只要师父提出一个问题,他就把问题记下来反复推敲。下班后,再查资料、翻古书、看来源、辨病症,天天学到凌晨一两点,生怕第二天师父提问答不上来。
“读书乃知识的源泉,万变不离于古,也不能拘于古,要把医书先读厚再读薄。师傅领你入门,修行还要靠自己。” 直到今天,张磊都把师父的教诲牢记在心。
凭着不改的初心与不变的恒心,张磊慢慢得到了师父的认可。不到半年时间,对中医药的热爱和超负荷的投入,这位阳光的大男孩变成了“少白头”,医术也日渐精湛,开始获得患者越来越多的认可。
潜心问道术精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张磊非常珍惜这样的发展机遇,在行医过程中不断地修行医术,提升技艺,并努力发扬中医药文化,服务广大师生患者。
张磊指导实习生
“我虽说是科班出身,但刚离开学校时对中医的理解还一度停留在书本上。”张磊说,“张栋材医生从事临床五十余年,把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了我。他最大的优势是全面,因为咱们校医院不像三甲医院那样有细致的分科,无论遇到的是什么病种,我们都要能够诊断治疗,这就特别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诊疗技术。”
“整体观念,辨症论治”是中医为人类提供的另一种健康思维模式和医学解决方案。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纯中医见效慢、收入低,很多医院的中医西化特别严重,有些医院的处方里,甚至九成都是西药。
“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西医,既要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足够的信心,也要对西医的功效有充分的信任和合理的运用。”张磊坚毅地说,“用西医的检查手段来验证中医的结论是否正确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来找他看病的就诊者中,不乏不信中医的人,也有不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的。对于每一位患者,张磊都会仔细诊察患者的脉象,详细询问病史,反复观察患者舌象;开方过程中,反复推敲药物的搭配、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如果遇到特殊药物需要特别处理,张磊会仔细跟患者解释清楚;最后还会根据病种提醒患者服药时间、饮食禁忌。
不仅如此,他还走出诊室,走进课室,为老年大学的老教师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为本科生主讲《中医体质辨识》的选修课,还开设了中医调理、疾病预防等相关讲座,让更多人接触中医、了解中医药文化。
渐渐地,张磊用细心和耐心换来了病人的信赖,而中医的理念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中医的文化得到了发扬,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中医问诊,医院的服务也不断地得到提升和改善。“原来煎药不方便,现在中药房能提供煎药等多种服务,大家更愿意来看中医了。”中药房的梁娣医生说。
素心若雪显仁心
走进张磊的诊室,墙上挂着病人送的锦旗,还有一幅写着“素心若雪”的书法作品。这是病人对一名医者极高的评价,也是对一名医者坚守精神的最佳褒奖。
病人赠送的书法作品
而大家并不知道的是,相比现在的忙碌,当年刚刚独立坐诊的张磊则是闲得发慌。“经常一天下来,一个号也没有。”说起当年这一尴尬经历,张磊甚为感慨。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张磊依靠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只是秉持一颗质朴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陈敏,陈老师。”简单的一声叫号,一声“老师”,饱含着对病人的尊重,也让诊室多了些温馨。每次叫号,张磊都会先看病历本,根据病人的身份做出调整。如果是小朋友,他会先摘下口罩,减少小朋友就诊过程的紧张情绪。一言一行,体现着一位医者的慈爱之心。
细心问诊
中医对一个病人诊断和处方的时间一般是西医的5倍甚至是10倍,尽管每天都要接待超过100位病人,但是张磊从不因为病人多就打折扣,每一次都是一丝不苟。他深知病人很注重医生的一言一行,问诊时更为耐心倾听、用心沟通,并以他的专业和敬业让很多病人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更建立了治愈的信心。
“张医生很替病人着想。”看着张磊忙碌的状态,经常来看病的退休教师黄老师既感动又有些心痛地说。
“很多病人大老远跑过来,也不容易。”张磊说。他总是怕让病人白跑一趟,能加号的尽量加号。2019年放暑假前一天,门诊量高达178人次,这一天张磊从早上8点忙到了晚上8点。为了减少病人候诊时间,他中间几乎没有停歇。有一次,由于连着几天高强度工作,加上一整天没喝水,张磊坐诊的时候自己也发起高烧。
张磊的耐心与敬业赢得了病人的认可,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病人的数量一年一个量级,从零到有,再到每天50人左右,再到现在平均每天100多。
大医精诚,但愿人间无疾苦。这是很多医者孜孜以求的心愿,张磊亦是如此。谈起工作感受,他说自己觉得作为一名医者,虽然辛苦,但是满足,“能够把自己所学用于救治患者,就是最大的幸福”。
中医是一门崇尚生命的科学,几千年来在一代代中医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中医也是一种追求至臻的人生态度,张磊始终在坚守中医灵魂、传承中医文化的路上坚韧前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怀揣真诚,手捧初心,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正如师生在网上送给他的留言:“平凡岗位上最美的人!”
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学校官微推出《工装大变身!》特别报道,华园里最可爱的劳动者们纷纷脱下工装,华丽变身,走上前台,其中学校医院中医科的张磊医生引发众多师生的点赞。
“张磊医生当大赞特赞。”
“每次到校医院挂号张口都是中医张磊。”
“问诊过程特别温馨,医术高明!”
“张磊医生人帅医术医德更帅!德艺双馨!”
……
从一天等不来一个门诊患者,到越来越多患者慕名而来,一大早就去排队抢张磊的门诊号,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背后是这位年轻中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付出,他用初心与恒心,仁心与爱心,赢得了广大师生患者的认可,也成为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扬者。
一名中医,两种形象
初出茅庐勤学艺
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张磊在不同的医院和岗位工作过,周围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太苦离开了这个行业。2015年参加大学毕业10周年聚会,张磊发现中医学专业两个班的同学100多人,坚守纯中医的只剩3人。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张磊气馁,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从心出发,向心而行。不管是在济宁中医院还是调入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不管是在体检中心、住院部还是康复中心,张磊都利用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
“磊哥是打心底里热爱中医,所以他一直在钻研。”跟张磊同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校医院工作的黎玉香医生说。
对中医的热爱让他萌生了拜师的念头。校医院中医科的张栋材老医师是中医世家出身,有着几十年行医经验。张磊在住院部工作时,注意到张栋材医生开的处方与众不同:中药味数不多,但用药精准,配伍精当;还有一些张磊看不太懂的处方,看似跟疾病的治疗关系不大,临床效果却很好。于是,张磊打定主意拜他为师。
起初,张栋材表示不愿收徒,委婉拒绝了张磊,但张磊不肯放弃,坚持每天忙完体检中心的工作就去找张栋材偷师学艺。“我就站在一旁静静观察,”张磊说,“只要他不拒绝我,我就不走开。”
这一站就是一个月。终于有一天,张老医师为他的诚意和热情所打动,对他说:“站着也挺累,坐下吧。”
张磊与张栋材老医师的合影
如愿调到中医科后,张磊跟着张栋材继续学习。学习期间,只要师父开出一个好的方子,他就打印一份留下来研究;只要师父提出一个问题,他就把问题记下来反复推敲。下班后,再查资料、翻古书、看来源、辨病症,天天学到凌晨一两点,生怕第二天师父提问答不上来。
“读书乃知识的源泉,万变不离于古,也不能拘于古,要把医书先读厚再读薄。师傅领你入门,修行还要靠自己。” 直到今天,张磊都把师父的教诲牢记在心。
凭着不改的初心与不变的恒心,张磊慢慢得到了师父的认可。不到半年时间,对中医药的热爱和超负荷的投入,这位阳光的大男孩变成了“少白头”,医术也日渐精湛,开始获得患者越来越多的认可。
潜心问道术精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张磊非常珍惜这样的发展机遇,在行医过程中不断地修行医术,提升技艺,并努力发扬中医药文化,服务广大师生患者。
张磊指导实习生
“我虽说是科班出身,但刚离开学校时对中医的理解还一度停留在书本上。”张磊说,“张栋材医生从事临床五十余年,把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了我。他最大的优势是全面,因为咱们校医院不像三甲医院那样有细致的分科,无论遇到的是什么病种,我们都要能够诊断治疗,这就特别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诊疗技术。”
“整体观念,辨症论治”是中医为人类提供的另一种健康思维模式和医学解决方案。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纯中医见效慢、收入低,很多医院的中医西化特别严重,有些医院的处方里,甚至九成都是西药。
“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西医,既要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足够的信心,也要对西医的功效有充分的信任和合理的运用。”张磊坚毅地说,“用西医的检查手段来验证中医的结论是否正确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来找他看病的就诊者中,不乏不信中医的人,也有不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的。对于每一位患者,张磊都会仔细诊察患者的脉象,详细询问病史,反复观察患者舌象;开方过程中,反复推敲药物的搭配、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如果遇到特殊药物需要特别处理,张磊会仔细跟患者解释清楚;最后还会根据病种提醒患者服药时间、饮食禁忌。
不仅如此,他还走出诊室,走进课室,为老年大学的老教师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为本科生主讲《中医体质辨识》的选修课,还开设了中医调理、疾病预防等相关讲座,让更多人接触中医、了解中医药文化。
渐渐地,张磊用细心和耐心换来了病人的信赖,而中医的理念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中医的文化得到了发扬,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中医问诊,医院的服务也不断地得到提升和改善。“原来煎药不方便,现在中药房能提供煎药等多种服务,大家更愿意来看中医了。”中药房的梁娣医生说。
素心若雪显仁心
走进张磊的诊室,墙上挂着病人送的锦旗,还有一幅写着“素心若雪”的书法作品。这是病人对一名医者极高的评价,也是对一名医者坚守精神的最佳褒奖。
病人赠送的书法作品
而大家并不知道的是,相比现在的忙碌,当年刚刚独立坐诊的张磊则是闲得发慌。“经常一天下来,一个号也没有。”说起当年这一尴尬经历,张磊甚为感慨。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张磊依靠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只是秉持一颗质朴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陈敏,陈老师。”简单的一声叫号,一声“老师”,饱含着对病人的尊重,也让诊室多了些温馨。每次叫号,张磊都会先看病历本,根据病人的身份做出调整。如果是小朋友,他会先摘下口罩,减少小朋友就诊过程的紧张情绪。一言一行,体现着一位医者的慈爱之心。
细心问诊
中医对一个病人诊断和处方的时间一般是西医的5倍甚至是10倍,尽管每天都要接待超过100位病人,但是张磊从不因为病人多就打折扣,每一次都是一丝不苟。他深知病人很注重医生的一言一行,问诊时更为耐心倾听、用心沟通,并以他的专业和敬业让很多病人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更建立了治愈的信心。
“张医生很替病人着想。”看着张磊忙碌的状态,经常来看病的退休教师黄老师既感动又有些心痛地说。
“很多病人大老远跑过来,也不容易。”张磊说。他总是怕让病人白跑一趟,能加号的尽量加号。2019年放暑假前一天,门诊量高达178人次,这一天张磊从早上8点忙到了晚上8点。为了减少病人候诊时间,他中间几乎没有停歇。有一次,由于连着几天高强度工作,加上一整天没喝水,张磊坐诊的时候自己也发起高烧。
张磊的耐心与敬业赢得了病人的认可,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病人的数量一年一个量级,从零到有,再到每天50人左右,再到现在平均每天100多。
大医精诚,但愿人间无疾苦。这是很多医者孜孜以求的心愿,张磊亦是如此。谈起工作感受,他说自己觉得作为一名医者,虽然辛苦,但是满足,“能够把自己所学用于救治患者,就是最大的幸福”。
中医是一门崇尚生命的科学,几千年来在一代代中医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中医也是一种追求至臻的人生态度,张磊始终在坚守中医灵魂、传承中医文化的路上坚韧前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怀揣真诚,手捧初心,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正如师生在网上送给他的留言:“平凡岗位上最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