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相信其中情节是不需要我再作介绍的。现在直接进入主题,首先,我们从题目出手,“老人与海”,为什么是老人,不是小孩,不是小伙子,不是中年人,作者是否在此就想向我们揭示什么。“海”又代表什么呢?在一开始,隐喻就开始了,并贯穿全文,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个大大的隐喻。
写《老人与海》的时候是1950年,海明威51岁,这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文学巨匠也即将迈入自己的老年时期,五十知天命呀,在这个年龄阶段,作者应该在思考什么呢?文章最开头,就揭示了本文的重要主题之一:衰老以及死亡。那么贯穿全文的那只大大的大马林鱼又代表什么呢?为什么老人要经过那么多拼搏才能得到那只大大的大马林鱼呢?那么凶恶的鲨鱼有代表什么呢?最后那一具大鱼的白骨有代表什么呢?这种种隐喻总体又在揭示什么呢?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其中,65岁以上为成熟期,为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在这个时期,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不知道是海明威的成熟期提前了呢,还是他对人生有超前的思考。如果用埃里克森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的话,无疑这是一部关于老人在面对衰老和死亡恐惧时的自我整合的小说。那么现在你们都知道为什么主人翁要是老人了吧,因为这个“老”字就是主题。那么海又代表什么呢?“海”就是一个舞台,一个演绎人生的舞台,“海”就是这个老渔夫的“世界”。
那么大马林鱼呢?它就是人生的成功,就是老人自己本身。之所以作者安排老人要经过那么艰苦的拼搏才能征服这条大鱼,作者就是要向大家揭示,人生的成功和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艰苦的战斗的。那么鲨鱼是什么呢?鲨鱼就是“死神”,在鲨鱼面前,再大的“大马林鱼”都将被吞噬,也就揭示了在死亡面前,再强大的人生成功跟肉体存在都将被吞噬,化为虚无。那么那架白骨呢?我想就不需要我解释了吧,大家相信都已经明白。
在文章结束,老人在梦中酣睡,相信在这样一场战斗之后,老人已经面白了死亡的真谛,完成了这场在衰老跟死亡前的自我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