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普惠文化 > 社工理论 > 正文
基于区域差异的广东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发文单位:广东省民政厅   作者:汕尾市民…  更新时间:2017/2/26 17:21:37   浏览次数:3795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社会养老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根本利益,构建科学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基于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在短期内建立统一的、高标准的养老服务模式具有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相互融合、协调一致的社会养老模式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理想选择。本文以区域差异为背景探讨社会养老服务演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的思路与基本原则,为广东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养老模式寻找其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区域差异;社会养老;模式构建

 

    社会养老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省一直致力于社会养老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寻找一个相对统一和“普适”的养老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区域差异问题的解决。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建立统一和“普适”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有利于促进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但从实际操作层面具有较大的困难。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基于区域差异的存在,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化与适应性问题,同时应尊重不同区域民众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意愿。本文试图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探讨社会养老服务演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的思路与基本原则,为广东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养老模式寻找其方法和途径。

一、广东社会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东社会养老模式逐步完善,服务体系结构逐步优化,广东社会养老服务机制进入了有序发展的轨道,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养老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模式逐步增多、惠及面逐步扩大。但是,由于社会养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广东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和体制仍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分析。据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全省养老福利机构333个,床位1.6695万张,服务约0.86人;2008年全省养老福利机构1615个,床位共10.2万张,服务约7.1万人;2009年全省养老福利机构2419,床位11.06万张,服务8.06万人2010年全省养老福利机构2561,养老床位11.18万张,服务约8.34万人[1]

 

图一 2007年—2010年广东社会养福利机构发展情况

 

图二 2007年—2010年广东社会养福利服务人员和床位发展情况

 

2007年至2010年广东省养老福利机构发展情况看,远不能满老年人口发展的需要。2007年广东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951万,按老人中1%入住老年福利机构计算,则需要床位9.5万张,然而实际的社会养老机构资源量只有潜在市场需求的0.18%,平均每千名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不到2张。发达国家社会养老床位数为3%-5%。广东省预计到2020年底老年人口将达到1490万人,从近年全省养老机构发展速度来看,其缺额之大可想而知。

2.社会养老服务设施状况分析。从广东目前总体情况来看:近年来,全省各地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在建设老年文化活动室、老年公寓、敬老院、老年福利院和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逐步建设老年服务设施,但其功能不合理问题也比较明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设置不合理。有的忽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给老年人在生活上带来很多不便;有的没有考虑环境、交通等因素,不适合老年人无障碍生活的特殊性;有的服务设施种类不全、服务项目过少,对老年人日常照料、文体生活、健康保健、社交等需求不无法满足。

3.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状况分析。广东省对社会养老服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强调社会养老服务走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道路,为社会养老提供了许多制度服务,但由于社会养老还处于起步的初期,在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建设上的力度还不够大,无论是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专业技巧等方面的素质均不高,因此,总体上广东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由于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低人一等,不大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因此,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数来自初中学历以下的农民工或城镇无业居民,真正社工出身的人极少,参与过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系统培训的人员也不多,并且培训内容专业化也不强,培训时间也较短,社会养老服务人员很难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观念、知识、技巧融会贯通。使得社会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普遍不足,整体素质较低。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据有关调查反映,最担心自己生病的有765% 的老人,担心自己生病时没人照顾的有50% 左右的老人[2]。社会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技巧和凭着单一的管理模式去做社会养老服务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目前专业服务人员短缺、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广东社会养老服务区域差异性分析

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会因区域环境不同产生差异性分化,从而导致区域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差异化。根据广东社会养老服务现状,结合各区域发展实际,利用区域划分的方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广东社会养老服务区域差异性进行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自变量之间的内部依存关系,探寻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相互独立的指标,较多地反映原有指标的绝大部分统计特性和信息量。多元线性回归是一元线性回归的扩展,主要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数量变化关系。通过模型回归计算的结果,具体分析各养老服务模式的区域差异度,以期为各区域差异化选择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一)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环境是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区域环境中找出影响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区域差异化的因素,并对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根据广东省区域环境及发展情况划分为三类地区,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江门惠州、肇庆Ⅰ类地区,东西翼地区——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湛江、茂名、阳江Ⅱ类地区,粤北山区——韶关、清远、河源、梅州、云浮Ⅲ类地区。以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资源供给比重(Y1)为因变量,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1)、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X2)、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X3)、城乡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X4)、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5)、家庭户规模(X6)、就业人员数(X7)、家庭住房情况(X8)、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X9)、男女性别比(X10)、人口寿命平均年龄(X11)、人口自然增长率(X12)、各区域农村人口比重(X13)、各地区农村老年抚养比(X14)、文盲人口占(X15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等15个指标为自变量。

由于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区域差异性分析涉及的指标较多,而指标之间较强的相关性加大了分析的难度,影响了分析的正确性。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众多变量中提取地方文化因子F1、社会环境因子F2、家庭经济状况F3、人口结构F4、地方经济水平F5五项指标为公因子,每个公因子代表一种重要的影响。在计算公因子得分的基础上,将提取的公因子作为自变量,对社会养老服药模式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具体计算过程略)。

(二)影响因素分析

将每个区域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提供的养老资源比例作为因变量Y的数据,每个区域相对于5个公因子的得分作为自变量数据带入多元回归模型。计算过程中采用向后筛选自变量的方法,且将F的概率作为回归步进标准,进入标准设为0.05,删除标准设为0.1,最终得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在三类区域差异化的回归模型(如表5-6所示)。

 

1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区域差异化回归模型

变量

Ⅰ类区域回归模型

Ⅱ类区域回归模型

Ⅲ类区域回归模型

系数

Sig.

系数

Sig.

系数

Sig.

地方文化因子F1

-0430

0001

0960

0006

社会环境因子F2

家庭经济状况F3

0460

0063

0481

0001

0561

0033

人口结构F4

-0563

0074

地方经济水平F5

0381

0032

常量

0300

0012

0058

0013

0163

0001

 

R2=0699

R2=0658

R2=0621

 

F=5863

Si.g=0069

F=26831

Sig.=0009

F=11922

Sig.=0014

 

由于广东三类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差异大,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也不完善,因此严重制约养老服务业的均衡发展。三类区域60岁及以上人口养老资源供给中,由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供给的比例分别为36.73%、12.45%及15.22%。通过对R2F值的分析可以发现,三个区域回归模型拟合优度基本相似,且拟合优度都较高。

地方经济水平因子F2、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4、人口结构因子F5因子对Ⅰ类区域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差异化影响显著,分别通过了4%、8%和8%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地方经济水平因子F2和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3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81、0.46,对因变量Y的影响是正向的,而人口结构因子F5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63,对因变量Y的影响是负向的。地方文化因子F3、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4Ⅱ类区域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区域差异化的影响显著,且都通过了2%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地方文化因子F3的回归系数为-0.43,对因变量Y起负向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4的回归系数为0.481,对因变量Y的为正向影响。地方文化因子F3、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4Ⅲ类区域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差异化受影响显著,分别通过了2%和4%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地方文化因子F3的回归系数为0.960,家经济状况因子F4的回归数为0.561,且均为正向影响。

通过对模型中偏回归参数的分析发现,在Ⅰ类区域,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地方经济水平因子F2每变动一单位会引起因变量Y正方向变动0.381单位,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4每变动一单位可引起因变量Y正方向变动0.46单位,人口结构因子F5的每单位变动会引起因变量Y反方向变动0.563单位。在Ⅱ类区域,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4的每单位变动可引起因变量Y正方向变动0.481单位,地方文化因子F3的每单位变动可引起因变量Y负方向0.43单位的变动。在Ⅲ类区域,当其他变量因子不变时,地方文化因子F3的每单位变动将引起因量Y正方向0.960单位的变动,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4的每单位变动会引起因变量Y正方向变动0.561单位。

这些因子对社会养老服务差异化影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在Ⅰ类区域,经济比较发达,财政支持幅度大,为社会养老服务提供保障的能力较强,同时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可有效支持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所以F2F4是正向影响因子;人口结构复杂,需要多层次、多种类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区域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F5是负向影响因子;社会环境因子F1与地方文化因子F3对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差异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在Ⅱ类区域,随着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居民的参保能力都在增强,导致对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增多,所以F4Ⅱ类区域为正向因子;而传统养老观念在当地还有一定的影响,居民养老风险意识不强,F3Ⅱ类区域是Y负因子;社会环境因子F1、人口结构因子F5、地方经济水平因子F2Ⅱ类区域对因变量Y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是因为Ⅱ类区域在社会环境、人口结构及地方经济水平方面趋同性较大,且在本区域内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供给资源的比例都较小,使得这三个变量对因变量Y的影响不显著。在Ⅲ类区域,居民收入水平低,传统养老观念较深,开放程度相对较差,参与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难度较大,因此地方文化因子F3和家庭经济状况因子F4是正向影响因子。社会环境因子F1、人口结构因子F5、地方经济水平因子F2对因变量Y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Ⅲ类区域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基础薄弱,为社会养老服务提供的支持较小;区域内部在人口结构差别较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

(三)区域差异性分析

珠三角地区(Ⅰ类)地处发达地区,据资料统计到2010年底珠三角人均生产总值达68633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98.5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额达9544567万元(数字来源2012广东省统计年鉴),人口的预期寿命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平均达到78岁,比广东人均预期寿命76.8岁高出1.2较高的老龄化程度及人口预期寿命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需要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为城镇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Ⅰ类区域居民的文化水平较高,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观念上较易接受通过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方式来为其提供养老资源。因此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在Ⅰ类区域的较容易实施。(数据来源:2012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东西翼地区(Ⅱ类)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粤东为21850元比2007年的11200元增长95.08%、粤西为27485元比2007年的13608元增长101.9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粤东为256.51万人比2007年的144.36万人增长112.15万人、粤西为194.28万人比2007年的151.22万人增长43.0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额粤东为570184万元比2007年的238408万元增长139.16%、粤西为539078万元比2007年的269336万元增长100.15%(数字来源2012广东省统计年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社会养老得到较好的普及,可见,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在Ⅱ类区域的能够接受。但东西翼地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且作用方向为正。因此,在未来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扩展中,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数据来源:2012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粤北山区Ⅲ类)从2007年到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由13093元增长到22205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167.87万人增加到264.70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额由270336万元到807729万元,增长198.79%。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与东西两翼的水平基本相近,但Ⅲ类区域地处山区,传统观念较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受地方文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较大,且影响方向为正,这意味着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在Ⅲ类区域的实施既要政府财政及家庭的经济支持,又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克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中要注重从适合地方文化和传统观念着手,政府财政逐步提高在当地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中的比重。(数据来源:2012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三、广东区域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是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涉及的面较广,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短期内广东要建立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模式难度较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区域差异的存在,应考虑区域条件因素,在尊重各区域民众养老服务模式选择意愿的基础上,分区域构建不同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3],总体思路:在对广东养老服务模式运行环境区域划分的基础之上,根据区域间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差异性、各区域民众对社会养老服务模式选择需求的不同,以区域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为主线,自我养老、居家养老、互济养老多模式并存,按照多渠道、立体化、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从区域自身出发,逐步从多模式向城乡及区域养老服务模式的统筹发展。

(二)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保障与需求相适应原则。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保证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有效运转的前提。广东Ⅰ、Ⅱ、Ⅲ类区域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各区域老人对养老服务模式选择意愿也有很大差别,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民众的意愿,更要充分考虑提供保障的可能,把养老保障的需求性与现实性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段、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的老龄人群,进行不同的专业设计,以多层面多样性的服务来满足不同的需求[4]

2.政府与社会多元参与原则。多方参与原则是指在政府引导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为社会养老服务提供物质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具有福利性的特征,为老龄人群的更高层次需求提供服务,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社会力量参与能够弥补经济不足。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养老服务资金不足问题。吸引多方参与的原则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达到社会互济的目的,可以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意识的增强[5]

3.区域与城镇协调发展原则。基于区域差异存在的现实,需要分区域设计不同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但在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遵循协调发展的原则,保证各区域间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协调与整合,以缩小社会养老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此外,在各区域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同步发展后,还应注意与城镇养老服务模式的协调,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优质快速的信息共享手段、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水平来体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优势,打造一个养老设施现代化、服务人性化、管理规范化、发展持续化、运营一体化的现代养老服务模式[6]

4.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原则。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具有福利性和商业性两个特征。一方面,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为老龄人群提供养老服务,发挥其福利性的特征,获取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釆用企业性质的管理运营方式,必然体现其获取利润的商业性特征。因此,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要在政府的引导调控下,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产业中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结合[7]

(三)模式构建

鉴于各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实际,短期内无法通过建立一体化的保障模式满足全省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在国家现有政策下,按照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遵循模式构建的原则,从居家养老、自我养老、福利养老和社会化养老这四种不同定位的养老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养老体系。

 

                                            经济发展水平

 

 

自我养老      社会化养老

                                 福利养老

 

                                                  社会发展水平

                            

     居家养老       福利养老

                                                自我养老

 

图三  养老服务模式

 

1.Ⅰ类区域模式构建

根据对广东区域差异化分析,Ⅰ类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人口寿命平均预期及消费水平较高,社会环境较开放,对养老服务需求的种类多、层次高,必须通过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构建来解决养老问题。在综合考虑城镇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区域差异化及居民养老服务模式选择意愿的基础上,针对居民未来养老的需要,Ⅰ类区域应该构建居家→自我→福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居家养老模式是载体,发挥养老服务的基础功能,自我养老模式是补充,发挥养老服务的辅助功能,福利养老是保障,发挥养老服务的救助功能,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是主力,发挥养老服务的主导功能。居家→自我→福利→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系统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牢子女养老、增强自我养老、保障福利养老、发展社会养老方式来实施的。积极探索社会养老服务的新方式,大力发展敬老院、疗养院等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因此,Ⅰ类区域的居家→自我→福利→社会模式的构建,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较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2.Ⅱ类区域模式构建

根据对Ⅱ类区域养老服务模式差异化分析结果,Ⅱ类区域近年来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与Ⅰ类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老龄化日益增加,而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功能又不断弱化的背景下,需要发展多支柱养老服务模式。Ⅱ类区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基础较牢,自我养老的适应性较强,同时对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也有较强的需求。但是,Ⅱ类区域的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在Ⅱ类区域目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大力推动居家→社会模式的构建为重点,逐步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3.Ⅲ类区域模式构建

Ⅲ类区域处于山区的较多,随着开放性、信息化程度的加大,大大我弱化了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功能,需要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未来老人的需要。根据对Ⅲ类区域养老服务模式差异化分析,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福利养老服务模式在当地具有较强的需求,尤其对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期望度较高。为了提高当地的养老服务水平,在Ⅲ类区域以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为重点,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要适当建立福利养老服务模式,作为辅助功能。Ⅲ类区域构建居家→福利→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主要通过保持子女养老、增强福利保障、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等方式来实施。

 

 

参考文献:

[1] 申群喜,王世斌.需求与反差:广东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18-120.

[2] 孙平.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取向[J].社会福利.2008(11)11-12

[3] 安增龙,董银果.论中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4):59-63.

[4] 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72-74

[5] 刘彤.我国养老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46-47.

[6] 王勇、王忠、胡蓓.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现状探讨社会养老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10.

[7] 张颖,陈心德.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J] .劳动保障世界.2012(1):60-65.

组织架构 | 机构简介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版权所有 ©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09080924号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运河东一路东城段48号河畔广场文鹏商贸楼212室 电话:0769-22602027 邮编:523000
建议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