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新闻频道 > 媒体报道 > 正文
社会建设东莞可先行先试(转载东莞阳光网)
发文单位:行政部   作者:普惠编辑  更新时间:2011/8/4 20:05:57   浏览次数:2155

 


    ■昨日,民间策论——东莞社会建设圆桌论坛在市社科大楼举行
 社会组织如何壮大?本地居民与新莞人怎样融合?职能部门如何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公共服务如何均等化?如何发挥义工团队的作用?……昨日,“民间策论——东莞社会建设圆桌论坛”在东莞社科大楼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网友代表、市民代表等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话题,进行了充分而又激烈的探讨。副市长成洪波出席了论坛。论坛由市社科联主席王思煜主持。
 推动社会建设东莞可先行先试
 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社会建设工作,提出了设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扶持发展基金等措施,同时要求扩大公众参与,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及扩大基层民主、拓宽参与渠道、健全参与机制、搭建参与平台,积极为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与会嘉宾围绕着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社会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挥义工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一度出现抢麦现象。
 与会嘉宾认为,东莞在社会建设上做了不少尝试,一些政策和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要拿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智慧和勇气,在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中先行先试。

  社会建设需激情且不失理性推进

 论坛上,成洪波一边认真听、一边做笔记。在听取所有发言后,他发表讲话时指出,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课题,也是一个个具体任务,社会建设既需要有激情又需要不失理性地去推动。具体来说,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努力学习。社会建设虽然不是新事物,但在新阶段又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迫切需要强大的学习体系作支撑,因而要向东莞当年勇于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学习,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去学习,向优秀的文化学习,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梳理规划、增进共识,既要激情又要理性。
 二是要付诸行动。东莞在社会建设上一直在不断实践与探索,而且见识早、行动快、效果好,但在新一轮社会建设中,首先政府要承担责任,努力转变职能。其次要在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上加快步伐,同时倡导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从局部入手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三是要加强合作。社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要加强政社合作,政府要展示改善社会建设的成果,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进程中。另一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同步规划共同实施。最后,推动社会间的相互合作,比如社工、社会组织和社区之间、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等。
 “推进社会建设我们有足够决心、充分信心,而且还有足够恒心。”成洪波透露,东莞目前正在筹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向社会征集项目交由社会组织运作。同时,积极谋划创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一批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领头羊”。

特写
  时间有限 嘉宾“抢麦”发言
  自7月19日,《民间策论》系列报道推出以来,截至昨日,已连续推出10多个社会建设话题的讨论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昨日下午,“民间策论——东莞社会建设圆桌论坛”进一步倾听了不同界别的声音。论坛上,网友代表、市民代表、企业代表、专家学者、部门负责人从不同角度畅谈观点,现场有问有答,有碰撞有回应,气氛紧张而热烈,由于时间有限,一度出现“抢麦”现象。成洪波幽默地点评说,论坛的氛围犹如室外的天气一样热。

精彩观点
 社会建设虽然不是新事物,但在新阶段又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迫切需要强大的学习体系作支撑,因而要向东莞当年勇于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学习,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去学习,向优秀的文化学习,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梳理规划、增进共识,既要激情又要理性。
 东莞目前正在筹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向社会征集项目交由社会组织运作。同时,积极谋划创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一批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领头羊”。

 成洪波
 经济建设让生活更美好,社会建设让城市更和谐,在全市上下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之际,新闻传媒工作者更应积极作为,努力当好社会建设的“四心人”,即当好官意与民意的“连心人”,当好舆情与社情的“知心人”,当好决策与谋划的“贴心人”,当好幸福与和谐的“暖心人”。

 陆世强
 目前,一要稳定社工,薪酬待遇上留住人才;二要大力培育社会人才,五年内培育1万个社会建设人才,要引进专业、能干的社工,还要鼓励机关、社区两委的年轻人去培训,去考社工。

 杨东如
 社会组织要发展,领导的意识很重要,我们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建设,但不能像考核经济建设那样考核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很难一下子看到社会效果,如果不给社会工作一点时间和空间,社会工作很难开展。

 周巍
    在薪酬待遇上留住社工鼓励机关青年去考社工

 杨东如:最近,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建设,民政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社会建设非常重要,不搞花钱的社会建设,就难有赚钱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让社会富裕,社会建设让社会更加健康。我们围绕民政工作主要抓如下几点社会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今年我市选择了20个社区作为示范点,将引入社会组织运营服务,现在进展都比较顺利。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打造一个社工加义工加志愿者的服务平台。
 二是全力抓好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搞好社会建设就必须抓好社会组织的发展,对社会组织,我们将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建设孵化基地,重点建设好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社会组织。
 三是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我们购买社工已经达到400多个,年底达到700个,还有7个镇没有开展聘请,明年要全部铺开。目前,一要稳定社工,薪酬待遇上留住人才;二要大力培育社会人才,五年内培育1万个社会建设人才,要引进专业、能干的社工,还要鼓励机关、社区两委的年轻人去培训,去考社工。

 周巍:社会建设,社区是主体,社会组织是载体,社会工作是工具。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社会组织要发展,领导的意识很重要,我们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建设,但不能像考核经济建设那样考核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很难一下子看到社会效果,如果不给社会工作一点时间和空间,社会工作很难开展。
 其次,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问题。政府应该引导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假设政府不支持、不重视,高校也不一定会重视。举个例子,厦门市第一年给出400万元支持厦门社会工作专业,要求所有从事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的人员到厦门大学认证上岗。
 第三,发展社会组织,两类人需要重视。首先,要对社会组织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我发现,如果社工机构管理人员很专业的话,他能够带动一批社工发展,使得社会组织能够快速高效地发展起来。因此,政府要下大力气培训社会管理高级人才。此外,还有一类人要注意,那就是社区的基层干部。社工在服务时,经常打交道的就是社区的基层干部,如果他们不够开明,社工很难开展工作。

 蒋君兵:我想提一个基本问题,对许多普通市民或中小企业老板而言,很多人对社工概念都不清楚,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如何把社工意义传递到普通市民的心中,这很重要。现在,很多人把社工和志愿者概念混淆。只有明白了社工是干什么的,社工工作才会得到认同。比如,你要进工厂服务,工厂老板才会让你进去。

 池文华:我是一名社工代表,在工作中经常要解释自己的身份。这提醒我们,宣传的时候要具体化,因为社工的服务领域很广。另外,社工服务都有专门的服务对象,政府可以做公益广告进行宣传。
 对于社工发展,用人单位的支持也很重要。不同层级的用人单位,支持力度不一样,社工机构跟用人单位沟通联系,会遇到不同的阻力,这只能通过沟通去化解。让社会认识我们,这是社工机构发展的起点。
    以宽容心态面对社会难题解决浮躁心态要依靠教育。

 王思煜:社会建设有其特殊性,不能用抓经济的手段抓社会建设,也不能以考核经济发展来考核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社会人三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东莞城市的特质,需要对社会管理给予更多的包容。此外,社会建设要以人的幸福为终极目标。

 陈晓慧:我觉得,我们要用哲学的高度和思想来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以宽容、平和的心态面对难题。其实,在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政府已经做了不少努力。媒体要给政府多点理解,毕竟,背后的问题是素质、信仰,是社会公信力的问题。要解决浮躁的社会心态,还是要依靠教育为本。我来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后,发现社会上都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出现问题都从政府身上找原因。其实,在这个城市,人口结构大多是新莞人,他们大多在工厂,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很多人难以沉淀在这个城市。

 曾鑫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心灵交流很重要,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不少人内心普遍存在两种心态,一是弱势心态,二是浮躁心态,是弱势心态在骂娘,总是对人生目标不满足,往往让人产生无力感,甚至缺乏幸福感。其实,幸福是从心开始,要让每个人有幸福感,财富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精神上的平等是可行的,幸福建设很重要一个方面在于精神上的平等和精神上的幸福。另外,政府不应该疏忽互联网的作用,要善用这种作用而不是一味回避。政府要有公开、透明的心态,如果敏感的声音出现就听不到,我认为没必要。在东莞,劳资关系很重要,要加大调解力度,比如,可以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让专业社工进入企业和社区调解纠纷。

 蒋君兵:对于我们许多新莞人来说,其实内心深处都很喜欢东莞,感觉到了东莞,就好像回到了家,但有时候让又感觉东莞并不爱我,觉得归属感不强。归属感问题与心态有关心,新莞人首先要从心理上融入东莞,只有心态平和了,才能发现这个城市的好处。

要硬融合又要软融合

 相互之间要尊重差异

 陈晓慧:我们对新莞人的思维首先是服务,要从基本的层面去做。我在英国学习时发现,政府会组织很多培训,就是如何让人找到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我们要从新莞人的素质教育抓起,让他们从心理上沉淀下来。至于如何使用公共设施、如何在城市生活等方面的培训,这个则需要政府来埋单,因此,提高素质是根本。
 曾鑫国:如果内心不想融合,什么都是假的。城市能给新莞人带来什么?我们要最大限度激活社会活力:要用情感把人连接在一起,只要找到共同点,就能跨越鸿沟。
 邓春玉:我们的社会融合有待加强,软融合是核心,文化上的认同很重要。在语言融合方面,政府可组织融合活动,促进交流和学习,最终要做到生活方式融合。因此,建议开展文化融合活动,宣传文化融合事件,撰写文化融合作品,拍摄文化融合影视,建设文化融合标识。
 在硬融合上,一是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人口素质结构、社会消费结构、文化修养结构将会决定人的社会结构及融合程度。现在社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最终目的是什么,还是要解决我们的社会结构问题。
 二是管理融合。一个是管理主体,现在做了很多工作,招公务员是一个办法,从农民工、外来工当中招公务员,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工作,更有利于社会融合。管理政策上的融合,如广州治安联防费的问题,这是一个弹性政策,东莞如何解决呢?除了这个要解决外,还有积分入户,除了学历、职称、表彰性外,一个中专毕业生,来到东莞,可不可以入户,这也是个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这种入户问题:一个是入户时间,一个是贡献大小,根据工作时长来考虑问题,根据贡献大小来衡量。
 三是规划融合。这个问题西方国家过去就已经出现了,西方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时除了会用经济手段和社会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规划。

    周巍:目前,本地居民与新莞人之间处于半隔离状态。首先,居住空间上的隔离,本地居民住“洋房”,外来工住出租屋;其次,工作上的隔离。本地居民做老板,外来工做打工仔;三是制度上的隔离,如积分制入户只是解决了部分人融入。因此,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工厂“铁幕”,工厂要人性化,不然新莞人很容易把不满转为对东莞的不满;其次是社区,在新莞人聚集区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组织建设力度;三是政府要花大力气请社工做调查,通过大量个案的分析,来了解新莞人的需求。
 吴飞:对本地居民与新莞人的心态引导是社会管理的重大命题,相互之间要尊重差异,要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这些年,东莞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出台了很多新莞人的政策措施,但新莞人都知道了吗?这里面关系到政策的普及、推广问题。
 蒋君兵:我来东莞15年了,很爱东莞,但跟我一起来东莞10年以上的,还有不少人没有入户。入户只是一个问题,入户后得到了什么,能不能得到市民待遇、归属感,这很重要。既然到了东莞,我们就是东莞人,达到这个目的,对社会建设会有推动作用。

  均等化首先保证底线均等

  同时要考虑城市承载能力

 陈晓慧:我们生活在经济社会里,要理解这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解决新莞人问题时还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要想实现各个领域基本服务的均等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比如,南城新莞人入户大概有400多人,假如今年带来800个子女的话,就需要一个全新的学校,社会需要投入2个亿。因为,在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政府的承载能力,不能操之过急。

 罗瑜亭:在我看来,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就是20个字,尊重差异、底线均等、事权归位、平衡财力、分步推进。
 一是尊重差异。首先要分清楚,均等不等于平均,要正视这种差异,只要是他在东莞工作的,作出贡献的,就要一视同仁。
 二是底线均等。是相对的均等,并非任何都均等,要把新莞人最基本的东西都划在底线均等里面。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东莞的承载力。比如,新莞人子女上学问题,现在公立学校学位紧张,私立学校发展很好。在承载力允许情况下,要尽量让新莞人子女融入进来。
 三是事权归位。各级政府要做什么,该做多少,都要设计好。东莞是一个没有县级架构的地级市,镇村掌握了很多资源,村组提供了很多的公共服务,但由基层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是低效的,因此要把各级的事权理清。
 四要平衡财力。东莞镇村经济发达,但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平衡镇街财力。
 五是分步推进。东莞的财力和承载力有限,但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无限的,怎么处理好呢?要在人口、区域、项目之间分布推进。比如,项目方面,很多新管人入户就是要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既然这个是新管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大量投入。

 李智勇:我感觉,东莞的社会治理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了很多创新举措,但其他地方的问题也存在,因此看问题要全面。现在,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创新基础上做得更好。

 蒋君兵:入户是新莞人非常关注的议题,但现在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入户之后能得到什么,这很重要。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说法:我费了很大的劲儿,终于入户了,有了东莞户口,但是感觉在多个方面差异还是很大,还是不能享有同等待遇。这其中包括小孩入学,并不是说你入户了就能马上上学了,进东莞的学校、高考等还存在着不少限制。现在想一想,如果不入户,家乡还有一块天地。

建小型新莞人互助型组织

  提高新莞人参与管理热情

 吴飞:社会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知道东莞是一个性非常鲜明的城市,它有100多万本地居民和600多万新莞人,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东莞对新莞人的关心体现了我们的城市精神。现在对东莞而言,治安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是因为犯罪成本太低。很多时候,犯罪之后逃逸的机会很大,而成本很小。
 在工作中,我遇到不少工人被骗薪的问题,但是相关单位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偏向于个体,很多时候忽略了法律。为提高犯罪成本,我们能否借新居住证的发放,建立起一套网上新莞人资料库,他们的工作、生活、评价等都建立在系统上,无论你跳到哪个企业,只要一点开就知道你的信用记录。

 孙平:治安管理和社会融合有着根本的联系,因为东莞的治安跟600万新莞人有很大关联性。本地户籍人口和新莞人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线,互不交往很容易造成脱节,如果新莞人生活在断裂和脱节的社会中,很容易走向边缘。我们从2006年开始深入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还需要群策群力,充分调动民间参与社会治安综治的积极性。我认为,不妨考虑以居住地为单位和纽带,组建小型的新莞人自治型、互助型组织,这将起到分享幸福感和协调矛盾的作用,提高新莞人参与管理的热情,从而有效预防社会治安。

 李智勇:社会管理体系是一个区域或者国家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设计,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前,我们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社会管理期待创新,这需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要认识到新矛盾来了,旧矛盾还没解决。以往我们在社会管理上向无限政府迈进,现在要向“小政府、大社会”上发展。社会管理的设计,不是哪个区域能够改变的。东莞自身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很难,只能根据社会变化不断改进。现在是一个政府公共管理和民间管理并重的新时代。比如说,可以从社区的管理为突破,以社区为核心,以产权作为纽带发展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是许多社区能够做到的。比如说业主大会能够加强社会管理,对构建和谐小区很有帮助。

  论坛嘉宾  
  成洪波 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陆世强 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
  王思煜 市社科联主席
  杨东如 市民政局局长
  卢伟琪 市公安局副局长
  陈晓慧 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
  利伟中 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
  龙家玘 市社科联副主席
  曾平治 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
  曾鑫国 市政协委员、虎门镇台商协会副秘书长
  邓春玉 市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社会管理研究所负责人、教授
  罗瑜亭 市社科院市情研究中心负责人、助理研究员
  周 巍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博士
  李智勇 《东莞经济》主编、东莞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会秘书长
  吴 飞 广东宏泰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君兵 市民代表
  赖志荣 市民代表
  孙 平 市民代表
  池文华 社工代表
  张 逵 网友代表

 

 

组织架构 | 机构简介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版权所有 ©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09080924号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运河东一路东城段48号河畔广场文鹏商贸楼212室 电话:0769-22602027 邮编:523000
建议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