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马琳(以下简称主):周老师,您好
周巍总干事(以下简称周):主持人,您好
主:什么时候接触社会工作的?
周:应该是从大学开始,2000年的时候,有本王思斌老师的社会工作概论的课本,是第一次接触社会工作这个名词,这个领域。
主:就是当时就很感兴趣的?
周:对,当时就是很感兴趣,感觉怎么会有这么美好的事业。
主:社会工作是有什么吸引你啊?
周:这个专业所突出的社会价值,很适合我未来的发展,但是当时没有这个专业。
主:那么你是一毕业就开始从事社会工作这个行业吗?
周: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从事,我一开始就来到东莞,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书,因为我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研究非政府组织(NGO),而NGO和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联系是十分密切,因为当时担任学校的东莞社情研究中心主任,和东莞市委政研室、市委宣传部、东莞民政局做了很多课题,在这个课题中,对社会工作慢慢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时有幸参加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也担任了学校第一届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从2009年开始,不断从教学、科研、实践去慢慢接触这个行业。
主:那么是怎样建立这个社工组织的?
周:当时我们有了这个社工专业和研究中心,但缺乏实践的平台,为了打造教学、科研、实践一体的团队,提高我们老师的实践能力,也为了提高我们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就举办了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当时的理念是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团队。
主:嗯,当时有没有通过组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周:一开始我们的老师一直深信这个行业是远大和光明的,那么一开始的初衷是提高我们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务能力,我们知道我们老师的实务能力决定我们学生的实务能力。第二个是通过这个社会组织让我们学生得到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第三个比较重要的是东莞市政府他们也希望就有这样一个社会组织,我们老师的理论水平和视野与其他的组织不一样,希望通过我们做一些社会政策的探索和研究,给东莞社会工作另外一个发展的思考,那么我们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就非常注重社会政策的探讨,致力于寻求一个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适合东莞发展的一个道路。
主:那么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慢慢寻找答案?
周: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科研,不断的反思。从2010年开始我们做了很多个东莞的第一,比如从2009年开始我们第一个开始探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我们第一个探索了社工从岗位购买向项目化的转变,我们一些老师迅速发现岗位社工的不足,当然我们不能说全部否定,但是有了项目化存在的可能性和意义。我们也是第一个思考本土社工人才培养,着力打造社工+社工助理的服务团队,第一个探索让高校老师当社工督导,我们也是第一个探索让社工机构承担居家养老,那么慢慢我们这些探索给东莞市民政局采纳和推广,我们做了很多个第一。
主:那么东莞第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如何组建起来的呢?
周:现在回想起来,第一家确确实实是很难忘的,当时第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中堂镇,中堂镇一开始就是岗位化,我们的社工住在敬老院,每天要骑着单车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提供服务,我们迅速发现这个岗位化模式,让我们社工和服务对象的脱离非常严重。
主:脱离是指距离这方面?
周:这个距离不单单是指物理距离,也有心理距离。我们后来思考:能否贴近居民所在地提供服务,让这个居民和社工有更好的理解和融合,但是我们这样转变要解决需要做很多东西,比如我们要和政府沟通和协调,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摸索。要改变原来的这种模式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摸索。
主:对于地方政府也在考虑你们这个中心进驻来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呢?
周:对,他会评估,变与不变。刚开始这一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变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解释,第二个当时我们需要解决经费这个问题,那么不像现在的东莞和广州,当时09和10年的时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个概念都没有。包括我们这些需要买什么设备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主:这些都没有先例可循。
周:后来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我们找香港乐施会捐赠了我们一笔钱,去购买这些设备,当时所有的场地、设备、人员都是我们租的,当时我们做了几个月后,立马发现这个很有效果,我们马上把这个效果给当时的镇政府、东莞市民政局领导去看。
主:我们都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效果呢,能够说服他们,给他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周:其实最大一个区别就是服务成效的问题,比如说这个社工和服务对象的距离近了,那么他的服务时间,服务频率,服务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现在社工是扎根于这个社区周围的,社工的一举一动,这个居民都能看到,社工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的个案都得到政府的认同。
主:说到个案,大家都特别喜欢听故事,这个过程之中有没有令人特别难忘的故事啊?
周:嗯,有很多很难忘的故事,其实每个个案都是一个难忘的故事,不管这些个案都是成功与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个案,服务对象是一个单亲妈妈,我们社工一直跟进了2年。
主:她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要跟进2年?
周:其实她问题很多的,她的学历低,经济很困难,亲子关系不是很好,她的小孩还比较叛逆。
主:对,其实每个单亲家庭的一般亲子关系处理都有问题。
周:是的,这类整个家庭都不是很和谐。
主:可以理解啊,一个女性,本来这个工作不是很好,再加上孩子叛逆的话,这生活真的简直没得过啊。
周:对啊,这个压力很大,特别是对单亲妈妈和子女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社工一直想接近这两个人,但是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都没有很大改善。当时那个社工都跟我说:周老师啊我都有点想放弃,当时我督导,我一直鼓励社工要坚持。
主:就这两个人都不肯向我们敞开心扉,都不太相信我们能帮助他们。
周:对,他们已经承受太多太多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他们很难去相信别人。大概2年半后,有一次他们村里面的主任跟我说,你们是不是有社工叫什么名字的,一直在关怀我们这个单亲妈妈。当时我听了真的很开心,后来我就跟社工说,我说你坚持下去,虽然可能她没有回应你,但她的心里已经慢慢的接受你了。
主:她也是感受到关心的。
周:对,她也感受到关心。所以在第二年的第七月时候,她和她的儿子开始打开心扉。
主:哎,这两年半的时间啊。
周:所以我们后来也反思,社工贵在坚持,重在反思。我们不是做大事的人,我们是做小事的人,不断累积这个小事。我们不是做好事的人,我们是把好事做好的人。把这个好事做好的人,后来这个案例我们衍生为两个项目,第一个是单亲妈妈,“爱不孤单”——单亲妈妈互助计划,这个计划获得了东莞市妇联的认可,现在已纳入政府采购。第二个,我们从小孩身上,我们慢慢衍生出“蓝天行动”——重点青少年帮扶计划,重点青少年就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现在已纳入政府采购。这两个项目都是从这个个案衍生出来的。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这个个案对周边的人影响很大。
主:那么后来这个单亲妈妈和她的孩子受到我们社工怎样的帮助?后来又有怎样的改变呢?
周:我们让这个单亲妈妈做我们居家养老的护工,她做了护工的组长,后来还做了我们晚会节目的主持人,她整个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主:我觉得这个做晚会节目的主持人,性格肯定变得更加开朗活泼、阳光。
周:对,我们通过居家养老项目解决她的经济问题。
主:对,这个有工作了。
周:同时也解决了社会问题,我们不图影响她什么,就给个机会给她慢慢的发展,后来她慢慢的发现我其实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主:对啊,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不信任,一直觉得自己是很没用的人,后来认识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发现自己的价值。
周:对,她获得了自己的成就感,一步一步的成就感,后来在老人那里获得好的评价,老人也觉得她做得很好,同事觉得她管理得很好。
主:这个还荣升为组长啊。
周:对,护工是一个整体,这里是一个团队,她不是低人一等啊,是在回报社会。她是整个改变。她的小孩也是这样的,她的小孩发生也很叛逆,经常去偷东西。
主:这个对于家人来说啊,真是操碎了心。
周:因为他家里困难导致了很多问题。我们社工去派出所解释,我们的司法社工希望派出所能从轻处理。有一次他逃学到广州,我们社工骑单车到广州去把他接回来。这个事确实对他的触动很大。两年过去了,他的同学还在问我:“上次那个骑单车去广州的社工还在不在,我有事情要找他去聊”,这说明信任是可以传递的。这个事情确实让我很难忘。
主:你说这两年半的时间一个人都不怎么搭理你,你怎么能有恒心把这个事情做得那么久,我们听了都觉得非常感动,感觉社工都太有毅力了。
周:其实我们很多个案服务对象一直都在,但是我们跟进的社工都换了好几个,我们确确实实感觉到要让角落里的人们感觉总有一些人在陪伴她、在关心她、关注她,在跟她一起度过艰难时候。这个其实是我们社工行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一直都拿这个故事来鼓励我的社工,不放弃不抛弃,坚持下去!这个社会和我们的梦会越来越接近。
主: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这么一种力量在默默的支持你、帮你,还不放弃。那么作为社工经历了那么多,让你对这个行业有什么更深的理解吗?
周:其实我的感受里面,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们社工要有抗逆力,心态要很阳光,我们要能传递正能量!就和我们刚才案例一样,这个案例对社工挑战也是很大的。
主:对,社工的心里不阳光,我怎么可能影响受众也阳光起来呢?!
周:对,所以在行业来说,我始终和我的社工说社工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就是我们社工要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我们学的知识是课本上固定的,但实际的运用中要以人为本,按需调整。
主:对,在现实中总是千变万化的,会有很多问题的
周:其实喜剧都一样,悲剧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的社工要不断的反思和学习。第三个感受就是我们社工要注重从制度上改变一个事情。我们在解决一个个案时,要思考个案背后政策的原因,我们能否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提升政策的改变。比如刚才我们聊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项目化。但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居家养老,2011年我去香港学习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问题,以前是由这个家政公司做居家养老,我们社工机构去做居家养老后,我们探索“四工+三师”的模式,就是社工、社工助理、护工、义工和营养师、康复师、护理师相互支持,给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中堂,我们给1500多个老人提供服务,我每次去都能看到老人的笑脸和护工的成长。后为我们也向东莞市民政局推荐了这个模式,东莞市民政局也借鉴了这个模式,2013年专门在中堂开了现场会,后来推广到全市。我觉得我们社工应该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政策上改变一个社会问题,可能比解决单个问题更来的根本。
主:关键是从单个问题,我们去发现并解决这一类问题。
周:对,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从助人自助发展到自助助人,通过一个人的改变去影响另外一个人,社工一定要有这种思维。
主:周老师啊,我们也知道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东莞发展也比较成熟了,那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啊?
周:那我们想做两个事情,一个是要推动社工服务的标准化,老年服务应当怎样的标准化、青少年服务怎样的标准化,我们希望参与制定行业的标准,去年我们也参与民政部行业标准制定。第二个就是推动社工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一个运用。
主:现在是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社工要与时俱进,要依托这个互联网。
周:对,我们要依托网络,像我们机构有1000人,这么大要怎么管理,怎样让我们每个社工按照我们的期望去服务,以确保服务质量,所以我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动员东莞四所高校社工专业老师来参与这个系统的研发,这个系统将我们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在一起,个人感觉,这将是我们团队对整个行业最大的贡献,上个月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综合处的一些领导专门来调研我们的系统, 广东工业大学十周年庆的时候也专门邀请我们做这个汇报,我觉得标准化和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重点探索和研究的地方。
主:这两个趋势不仅是对机构来说是有益的,同时对于整个社工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希望我们这两方面的探索成功,非常感谢今天周老师做客我们节目。
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