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普惠文化 > 督导专栏 > 正文
【督导专栏】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池文华
发文单位:社工服务部   作者:普惠编辑  更新时间:2011/5/18 17:59:54   浏览次数:4248

 

个人简介:
姓名:池文华
性别:男
学历:本科
专业:应用心理学
毕业院校: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方向:非营利组织管理、个案工作
性格:阳光、积极、乐观、开朗
人生格言:面向阳光,阴影自会落在身后。
工作寄语:愿我们的社会在NGO从业者的推动下变得更加美好、幸福。

 

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我于2005年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助学、助残工作,参与救助失学儿童、残障人士,专职工作是学校心理辅导老师。2007年在社会福利中心从事孤残儿童辅导工作,2008年成为专职残疾人社会工作者, 2009年6月开始从事社工机构的专业行政工作。作为社工,我既感受过来自帮助服务对象后的成就感,也体会到作为专业助人工作者的不易和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艰辛;作为管理工作者,我把握机构专业服务质素,督察一线社工工作,和许许多多一线的社工、管理人员接触、工作,见证了许多一线社工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在我所见证的社工成长中,有两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案例是一起从事孤残儿童服务的两名社工,因性格不合,长期无法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展工作,也不服从机构管理,甚至和服务对象监护人关系也不好,最终两人分别离开,现在男社工在一家机构担任督导助理职务,女社工从事行政管理职务,据说都获得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的好评。另一个案例是一名出色的行政社工,机构出于锻炼能力的考虑,把她派驻到一线岗位锻炼,但她工作了不到两个星期便主动提出辞职,我无法探究她主动离职的原因,但可以感受到她在那个岗位工作得不开心,她离开后我们又选派了另一名社工接替她的工作,这名社工却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多个服务案例获得市级和省级表彰。
    我常常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有人说我们社工就像“万花油”,放哪都合适,但事实上并不是,社工也是人,在应对环境的时候也一样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上面两个案例中,一个是换了环境之后获得了新发展,一个换了人之后环境得到了改善,不管是环境还是人,变了之后都越来越合适了。也因为前面的两个案例,我常常担心人与环境不匹配,担心把社工放错了位置。
    后来,我认识的越来越多的社工朋友有了岗位变动,有变得越来越好的,也有继续平淡地从事社工工作的,有转行到高校担任教师、到人力资源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到行业协会继续从事社工相关工作的,也有离开社工行业从事其他工作的。我也渐渐地从悲观、不解、失望变得平和、理解、支持,我越来越认识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意义。
    社工在中国发展成长不过数年时间,既要树立自身专业形象,又要应对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冲击,为自身发展争取空间,社工发展还需要积累,而作为其中的从业人员,我们更不能因为眼前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也不要因为贪图享逸而停滞不前,选择了社工,注定是选择了不安定,足够坚信,才能前行。
    在社工行业,有个“剩”者为王的说法,意思是剩下的社工才是最好的社工,剩下来的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但一定是足够坚信的人。我的督导也常常告诫我“不急、不忘”,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不急着获得显著的服务成效,不急着去代替别人走路,不急着为暂时的困难而退却,但也要不忘使命,不忘心中的理想,不忘自己所做每一件事情的意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
    前路依然曲折,珍惜留下来的人,和离开的人道声珍重,然后继续前行,只要有足够的坚持,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经典案例:

“宅男”融入社会的精神康复之路

    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阿光(化名),男,20岁,小学文化,未婚,与父母和弟弟住在一起。父母都曾经离异,阿光是母亲和前夫所生。母亲是社区环卫工人,父亲无固定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服务对象在1岁左右时被狗咬伤,没有到正规医院打疫苗,反而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胡乱吃药、打针,导致精神发育迟缓。上小学后,服务对象功课跟不上并不时有暴力举动;三年级时,经常在学校打人或损坏公物,母亲只好把他领回家。从此,服务对象再也没上过学,父母因工作忙也极少带他出门,就这样,他在家里呆了近11年,封闭惯了的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根本不愿意出门。由于与社会隔离,服务对象也没有朋友。
    经深圳市医疗和残联部门评定,服务对象为精神二级残疾。现在,服务对象已经没有了躁动行为和暴力倾向,总是一个人很安静地在家看电视。

    案例分析:
    经过对服务对象的情况全面分析,社会工作者对他的善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生理上,服务对象除了有精神残疾外,其他功能正常,也有生活自理能力,这是他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其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基础。
心理上,由于服务对角长期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心理较为封闭,缺乏耐心;认知方面,能理解别人的话,但较少表达,偶尔用只言片语回应;情绪情感方面,较少情感流露,开心时见到人会笑,一般情况下见到人就看两眼,然后走开;行为方面,基本上无躁动行为,也没有暴行倾向,这些都是其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良好基础。
    从社会视角来看,由于家人对精神疾病理解不足和对精神患者过分保护和关爱(比如,父母担心服务对象再次出现暴力行为而把他关在家里),影响着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恢复,这也抹杀了他在病情得到控制后生理、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康复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心理功能的恢复和提升,还可以改善其生理功能。
    总的来看,服务对象具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优势,能够在社会层面得到康复,从而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社会工作者为这个个案制订了两个目标:长期目标为帮助服务对象带入社会、回归社会并能从事稳定的工作。短期目标是使服务对象在社会认知和精神方面获得一定康复、能与同辈进行社会交往、情绪情感表达能力获得改善。
具体的服务计划及策略认为:从优势视角出发,鼓励、支持服务对象走出家门,走进职康中心;整合资源,为其制订社会康复和职业能力训练计划;跟进评估康复效果,完善训练计划;建立服务对象支持网络,包括资源、情感、同辈支持等。
    在建立支持网络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医疗方面,为服务对象寻找免费的康复治疗,联系了区慢性病院主治医生王医生,听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后,王医生建议目前不需要服药,只给予服务对象情绪支持和社交训练,进行社会康复,如有复发情况或其他情况可随时联系,取得医疗支持。街道康复训练中心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街道职业康复中心了解到,只要服务对象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无暴力倾向,通过监护人提交申请,即可到街道职康中心获得职业康复训练和社交康复。福利政策上,社会工作者到街道残联了解到服务对象这申请可得到的福利有:每年可以通过社区居委会一次性申请临时困难补助2000元~3000元;每天参加职康中心的职业训练和社交康复可获得20元补助;如病情复发可免费领取精神药物;社区康复医生每两个月上门一次提供免费体检等健康服务;通过手工劳动可根据工作量获得劳动报酬,具有职业能力后可优先获得工作岗位等。

    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为了帮助服务对象实现康复目标,提升其社会认知、交流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工作者整合多方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在职康中心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具体介入过程主要包括如下次递推进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从优势视角看待服务对象,鼓励其走出家门
    在社会工作者筛查过档案后,进行第一次家访便积极发现服务对象的优点和潜能,鼓励他走出家门。在社会工作者的推动下,服务对象的父亲第二天就带着他到街道职康中心了解情况,通过简单了解后就办理了手续。这是他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整合资源,制订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
    服务对象来到职康中心治疗后,社会工作者与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商讨康复训练计划,就服务对象的具体康复内容达成如下计划:一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安排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引导,以让其尽快适应职康中心的集体生活。二是为服务对象制订具体的康复日程表,比如,上午在庇护工场与其他会员一起做简单手工,下午在社交活动室进行文娱活动等,无论做得好与不好,工作人员与社工都给予他肯定和鼓励,让他感受被重视和被欣赏。三是总结和评估阶段性康复效果,修改和完善康复训练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康复训练。
    第三步:通过多次家访,取得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巩固康复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社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要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多次对服务对象的家庭进行家访。运用多种访谈技巧,对服务对象的父母进行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鼓励其支持服务对象的康复和改变,并建议他们有空多带他外出接触社会等。
    第四步:进一步发掘服务对象潜能及其资源,探索服务对象的社会参与道路
服务对象家经济状况一般,社会工作者根据福利政策为他申请了年度临时困难补助金;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学习模仿能力,社会工作者就为他制订学习计划;服务对象愿意在社交活动室参加文娱活动,社会工作者就鼓励他多参加社交活动等。通过社会参与,服务对象慢慢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改变了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

     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过程评估
    经过近半年的康复训练,服务对象在心理状况、社会交往、生活技能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改善。
    社交生活扩大:服务对象现在胆子大多了,傍晚的时候会去门口走一走。以前跟他说话,从来都不理人,现在问他去职康中心做什么,他会说:“做花。”也能主动和职康中心其他会员进行简单交流。
    生活规律正常化:服务对象每天晚上准时九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吃完早餐还会把自己的碗洗干净,然后看着墙上的钟,等着职康中心的车来接他。
生活技能提升:头脑灵活,知道算时间了,弟弟跟他开玩笑说明天星期六了,不用去上班了,他说不是,明天才星期三,还有两天才放假。跟他说去上班要穿干净一点,不然会被人笑话,他就天天换衣服,还把鞋子擦得很干净。
    (二) 目标达致情况
节假日,服务对象与其他会员会互相串门和走动,已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到职康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后,精神愉悦,社会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精神状况良好。家庭的支持与鼓励,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了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提高了他的情绪情感表达能力。服务对象的职业能力仍需进一步训练。

    专业反思
    关心同理心。对伤残人士提供服务需要良好的同理心和耐心,只有用心去与他们沟通才能真正走近他们。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只有用同理心去感受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感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于助人自助。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了使能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一方面鼓励、推动服务对象及其家庭作出改变,另一方面教会服务对象社交技巧及社会认知,并指导他的父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等,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持续的服务与跟进。提供服务近半年时间,服务对象各方面康复效果良好,但仍然只能通过简单词语进行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职业能力还需要长期的康复和训练,这些需要长期跟进与持续的服务。
服务对象经过长期训练是能够从事稳定职业的,建议残联、劳动部门和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对服务及与他类似的人士给予更专业的职业训练,让他们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组织架构 | 机构简介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版权所有 ©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09080924号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运河东一路东城段48号河畔广场文鹏商贸楼212室 电话:0769-22602027 邮编:523000
建议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