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1981年生,研究生毕业于湘潭大学,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2006年到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担任老师,目前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政法系主任助理、东莞社情研究中心主任、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近年来一直在东莞做社会调查,推动东莞社工事业发展,东莞大多数社工政策文件都有其深度参与。包括在东莞理工学院增设社会工作专业,推动东莞购买社工服务经费的提升,推动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启用等。
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内,年轻的80后老师周巍充满自豪感地指着会议桌说:“东莞很多关于社会工作的政策,都是在这里诞生的。”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同年,湖南小伙子周巍走出校园,来到东莞,参与了东莞大多数社会工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见证了东莞社会工作的巨大变化。
【东莞有了自己的社工】
2006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东莞在2008年也提出要发展社工,这让在大学期间学公共管理,研究生学习非政府组织管理,毕业后从事社情研究工作的周巍,有了更多深入社会实践的机会。
2006年周巍来到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任教以后,同时从事社情研究工作。周巍回忆说,当时恰好遇到东莞经济与社会双转型,政府对居民的需求很重视,先后有16个政府部门委托东莞社情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工作。调查发现,当时的东莞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劳资矛盾、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便意识到改变东莞现状需要大量培育社会组织,他们的团队也积极向政府建议。但很快发现:要发展社会组织,需要很多的社会条件,由于缺乏人才,社会组织很难发展起来。
到了2008年,东莞市政府决定发展社工。此时,周巍及其团队认为,要发展社会组织,就必须发展社工。要发展东莞社会工作事业,就需要发展东莞本地专业社工人才,于是,在向市政府申请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于2009年3月增设社工专业,同年9月,第一批50名社工专业学生入学,其中45人是东莞本地学生。10月,东莞第一批从全国各地招聘的社工上岗。
【工作中创新社工模式】
虽然是公共管理专业出身,周巍在来东莞之前,并没有机会深入社会实践。“读书的时候没有当过社工,主要是通过书本了解,有时去帮助一些孤寡老人,真正了解社工,是去香港交流的时候。真正开展社会工作研究以后,社工模式都是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周巍告诉记者。周巍及其团队首创了“四工”模式,并很快就得到推广。
所谓“四工”,就是“社工+助工+护工+义工”。其中,社工是项目本身的策划者和管理者;社工助理对护工进行管理,护工直接服务老者,在这些专业专职人员之外,同时发展义工提供帮助。在实践当中发现,通过社工教育过的护工,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更好。
在东莞,做护工的往往是40至50岁的家庭主妇,往往就是没事干才会从事护工工作,她们总觉得低人一等,在服务的过程中有时老人情绪不好,又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她们做得并不开心。社工通过对护工情绪进行疏导,解释为什么老人情绪会不好,告诉她们总有一天也要老去,会为做过这样的好事而感到幸福。此外,社工还给特殊的老人提供服务,解决家庭暴力、婚姻问题以及临终关怀等等事情。
【组织老人残疾人做社工】
周巍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心宽体胖”,身体微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周巍告诉记者:“这几年感觉状态很好,我们的工作都是阳光的,而且在一步一步改进,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帮助了很多人,培养被帮助的人去帮助别人,觉得自己很幸福。”
在发展社工工作的过程中,很多被帮助过的人受到感染,主动去帮助别人。周巍告诉记者,很多退休老人在家里没事干,心情低落,与媳妇闹矛盾,这时就鼓励他们出来做义工。60岁左右的老人,有阅历有经验,有时间有精力,通过实践以后,不少老人觉得做这个事情很开心很有意义,现在很多老年人排队去做义工。
“残疾人同样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他们也在帮助别人当中得到快乐。”周巍说。东莞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盲友之家东莞市盲人关怀互助计划”,便是由一个盲人大学生做负责工作的。
在从事社会调研和社会工作实务当中,周巍深切体会到社工的重要作用,也更深刻体验到政策的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民生问题。”周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