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普惠文化 > 社工理论 > 正文
适应新常态 回应新需求 扎实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发文单位:《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3/30 16:26:33   浏览次数:107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基础上,及时调整和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针、新举措,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把这套治国理政的“组合拳”概括为“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对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适应新常态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各族群众的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全面提升的社会。现在到2020 年,还有不到6 年的时间,如果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将进一步累积,人们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温饱问题将全面解决,腐败问题将得到根本遏制,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将基本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将大有作为,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独特的作用。

回应新需求:首先,有利于补“短板”。因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社会建设是“短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加强这两支队伍建设,有利于优化我国人才队伍结构,壮大社会建设推进力量,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主体人才支撑,使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真正把“短板”补齐。其次,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结构将进一步变化,社会阶层将进一步分化,人们对精神生活、社会交流、心理需要等方面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对个性化、专业化的心理社会服务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将把关注点、兴奋点从关注物质生活转向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而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则具有独特优势,将成为新的服务业态,成为许多人的生活追求。第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历史和实践再一次说明,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信心不是喊出来,也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通过亲身生活体验出来的,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慢慢体会出来的。通过积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实现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有人帮,遇到困惑时有人问,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需求、困难,当政府部门无暇顾及时有人管、有人问,利益和权益得到保障,他们就会从内心认同这个制度,拥护这个制度,从而提升人们对执政党、对国家、对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适应新常态二: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该由市场决定的交给市场,该由社会决定的交给社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措施对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机会。

回应新需求:首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缺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支队伍。不管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还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离不开人才为支撑,现代化的人才队伍是首要条件。因为管理、服务都要靠人去实施、去落实、去推动,没有人才作为支撑,一切都等于零,发展经济如此,搞教育科技如此,管理社会同样如此。在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主体人才;在政府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骨干人才;在市场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辅助人才。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还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都需要各方面人才作为支撑,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始终是主体,是骨干。其次,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社会工作作为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参与的重要手段,纳入整个社会治理制度架构之中。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从系统治理的角度看,要实现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居中联络、协调,推动形成政府与社会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合作互动机制;从综合治理的角度看,要实现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需要采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对话沟通、协商谈判、心理疏导等人性化、柔性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从源头治理的角度看,要实现治理环节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源头治理前移,需要标本兼治,更需要广大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直面群众,第一时间发现社会问题,了解百姓需求,更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疏导、关系调适、困难帮扶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实现面对面沟通,心与心贴近。第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更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现代社会人们最需要的是服务,最难做的也是服务。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是当今社会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最大难题。

国内外实践证明,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服务需求,最有效的办法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来承当主力军。比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服务,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关爱服务,困境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的社会照护服务等需求,政府能做的、擅长做的、应该做的,也就是保障这些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而大量的服务需求是政府做不了、也做不好、更不擅长做的。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经验看,社会服务领域的事项,最擅长、最专业、最有经验的还是社会工作者,他们的服务也最受服务对象的认可和欢迎。

适应新常态三:全面依法治国

对政府部门来说,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味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意味着要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说话办事。

回应新需求:首先要解决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立法缺位问题。因为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这个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必须加快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立法进程,上下共同努力,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据,也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其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道德引领作用。毫无疑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志愿服务精神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独特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我国扎根之时,也是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提升、法治文化形成之日。第三要身体力行地做好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扎根基层、联系群众、宣传倡导的优势,在开展专业服务过程中,宣传、解释好党和政府的法规政策,引导服务对象遵纪守法,落实和完善好各项保障民生与社会治理方面法规政策,推动解决法规政策实施中“最后一公里”问题。

适应新常态四:全面从严治党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阶层在不断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差别不断扩大,价值观念日趋多样,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

回应新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发扬我们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强大政治优势,发挥遍布城乡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强大组织优势外,就是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志愿服务的融合优势,增进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相互融合,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回望过去,是开拓创新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把握新形势,适应这种“新常态”,才能更好地回应新需求,进而扎实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新发展。

(文章节选自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在“全国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标准化”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组织架构 | 机构简介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版权所有 ©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09080924号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运河东一路东城段48号河畔广场文鹏商贸楼212室 电话:0769-22602027 邮编:523000
建议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