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普惠文化 > 社工理论 > 正文
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社会建设新常态
发文单位: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王思斌  更新时间:2015/5/21 16:09:55   浏览次数:113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受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产业结构也会有所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式也会发生变化,这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成为最主要的关注点,这不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贯主张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也与经济发展的成效密切相联。往后,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甚至中速增长的局面将不期而遇,这对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是一时之态,而是要持续相当长时间,这是具有某种趋势的发展状态,其影响范围相当广泛。

经济增长放缓不只是经济问题,它会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对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是社会财富增长速度降低,民众从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增速放缓,也可能带来民众对自己未来生活预期的不利影响。还有,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会导致社会贫困的加剧。这样看来,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在这种视角下,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生的社会问题,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应有积极的回应。

经济建设不同于社会建设,但是它们又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就是发展经济学和发展型社会政策所主张的。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看的是经济发展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的社会效果。就后者而言,它涉及的是财富的公平分配,是贫困者、低收入者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好处。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角度看问题,社会政策应着眼于社会投资,促进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就业,也着眼于通过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来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

如果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问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外需不足、内需疲软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公共设施落后的现状,就要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加大农村、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这些地区劳动力在产业结构升级之后的就业能力。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可能带来的对底层群体收入的不利影响来看,发展积极的社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必要的。在这方面,中央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般来说,受经济发展下行影响最大的是底层民众和困难群体,这可能导致他们获取收入的途径变窄和收入的减少,最极端的就是他们的就业机会被剥夺。在这种情况下,新政策要积极审慎地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可能带来的失业和贫困,尽量化解新的社会矛盾、解决新的社会问题。

在这方面,社会工作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应对经济增长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在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时,社会工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与其他方面专家一起工作,推动贫困社区的综合发展;要积极倡导和推动社会政策的发展,使贫困群体及时得到应有的保障;要将真情服务融入社会保障制度之中,通过建构富含社会资本的保障制度提高困难群体、底层群体的生活质量;要通过政策和国情分析方面的服务,使人们客观地看待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理念,减轻人们的相对剥夺感。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较长时间的经济下行,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发展规律、客观现象,它要被接受和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或者可以说,对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有社会建设的新常态,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发挥功能,就是社会建设新常态的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必须对承担托底功能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

组织架构 | 机构简介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版权所有 ©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09080924号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运河东一路东城段48号河畔广场文鹏商贸楼212室 电话:0769-22602027 邮编:523000
建议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