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新闻中心 > 普惠文化 > 社工理论 > 正文
【社工理论】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下的灾区救援与重建
发文单位: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   作者:普惠编辑  更新时间:2010/3/19 21:49:46   浏览次数:2144

 

 

   编者按:为了解受灾地区群众的需求,更好地将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社会政策落实下去,由民政部协调组织的首批社会工作服务队于5月27日深入四川灾区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工作服务。在此前后,四川、上海、广州、北京、江苏、深圳以及香港的社会工作者也纷纷奔赴灾区,开展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专业服务,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受灾群众极大的好评。据了解,这也是我国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时,首次派出由社会工作者组成的专业队伍参与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民政部协调组织的社会工作服务队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云南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社会工作专家共计12人组成,他们奔赴灾区后先后在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花溪村,都江堰市幸福家园临时安置点、双流与都江堰共建临时安置点,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西南财经大学灾区爱心学校走访受灾群众和“三孤”人员,进行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直接服务。在此期间,专家组还分别与四川省民政厅、广州市民政局赴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队就如何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交流。社会工作者眼中的灾区什么样?社会工作者又能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社工眼中的灾区

 

政府救灾成效显著。政府救灾反应和行动迅速,尽最大努力抢救了受灾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政府救助和社会捐赠物资丰富,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整个救灾组织工作管理有序,政府正在尽力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灾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受灾群众对解放军和志愿者的表现给予积极肯定;部分受灾群众通过自我调节、自我鼓励以及亲属、邻里、乡亲之间的相互关怀等方式逐渐建立安全感。在大灾之后,受灾群众的情绪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平复,与政府的救灾力度有极大关系,与政府及时有效的救助密不可分。

 

多数受灾群众情绪稳定。相信政府可以帮助其解决灾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解放军和志愿者的表现给予积极肯定;部分受灾群众通过自我调节、自我鼓励以及亲属、邻里、乡亲之间的相互关怀等方式逐渐建立安全感。

 

安置工作有序展开。在临时安置方面,通过民政事业单位、部分高等院校设施安置了灾民,并普遍启用应急预案,反应及时,取得了明显效果。集中安置方面,在农村,如彭州通济镇安置方式多元化,表现为自助互助式安置和政府帐篷板房安置区相结合,受灾群众已开始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包括料理日常生活、恢复生产和商品经营活动,学校也正逐步复课。在城市,如都江堰市逐步建立了临时性帐篷安置区(双流县对口援助)和相对长期的板房安置区,并配套建设了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警务室、公共食堂、卫生间、淋浴间、综合活动中心、心理援助室、互惠小超市等。居住区的生活实施集体供给机制,并迅速通过设立室长、栋长、居民小组、社区居委会或管理委员会,实施对居住区的有序管理。

 

四川社工在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民政厅在2007年12月成立社会工作处,并配合四川省委组织部,启动了“百人社工计划”。地震发生后,该处紧急抽调“百人社工计划”中的24名社会工作者组成灾后援助组,在成都市区和民政事业单位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和第二社会福利院作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试点单位,成立了社会工作科,设置了社会工作岗位,这一机制在临时安置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心理劝导和抚慰工作,开展了志愿者的动员、组织和培训工作。

 

四川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一是成都市的高校配合团市委,组织了专业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分期分批持续到灾区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二是一些高校与香港等地的NGO组织一起进行专业介入。三是高校师生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服务技能。四是组织、动用已有资源,间接为灾区民众服务。社工帮助联系境内外志愿者、专业人员到灾区服务,联系媒体帮助受灾群众寻找失散的亲人,帮助联系急需的救灾物资等。

 

社工眼中的灾民需求

 

普通受灾群众的需求。首先,在生活安排方面,一是帐篷区进入暑期和雨季后,生活条件较差,居民希望有所改善;二是居民日常生活保障采用供给制,无法兼顾婴幼儿和老人的特殊需求。三是居民普遍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就业,维持家庭的基本经济生活。其次,在居民心理状态方面,部分居民对生活缺乏信心,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其中儿童的心理状态表现多元化,外界的介入干预对儿童的心理恢复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出现了二次伤害的问题。最后,居民的社区生活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临时居住区居民来自不同社区,互不熟悉,缺乏交往及对社区的认同。二是居民普遍关心安置和恢复重建的政策,但意见表达方式零散,对政策的理解也不一致,缺少沟通渠道。

 

特殊群体的需求。首先,在孤儿、孤老、孤残的需求上,三孤人员的照顾多由福利机构承担,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任务繁重。其次,在伤残人士的需求上,医院治疗的灾区伤员多数都有各种类型的残疾,除了普遍有安装假肢的需求外,还需要在社区重建方案中考虑永久性住宅建设中室内无障碍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无障碍设施的规划,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也需要考虑配套建设社区康复设施;二是伤残人士出院后的社会康复和社会适应需求将凸现。最后,在安置区特殊群体需求上,一是没有复课的儿童青少年在不稳定的生活时期容易影响其身心健康;二是75岁以上部分高龄老人,生活自理程度有限,需要陪伴和照料,同时也会影响照料子女的外出就业。

 

服务管理的需求。对受灾群众信息统计工作难度大;部分民政干部工作繁重,心理压力较大,需要辅导和支持;志愿者在临时安置区,主要通过临时社区(村)委员会组织,流动性大,服务工作内容不稳定。

 

 社工的建议

 

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建议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入研究社会工作在地震发生后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服务进入国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议推荐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参与恢复重建的社会评估和政策与方案的制订工作,保障恢复重建方案更能符合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切实有效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建议在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方案中,将社会工作服务作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在调解矛盾、组织动员、综合协调以及整合各类资源中的作用。(2)建议在灾后紧急出台的有关住房救助、日常生活补贴、三孤人员的照顾和安置政策中,吸收社会工作者进行政策实施工作,保障政策有效执行,切实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提高政策效果。

 

社会工作服务建议主要包括:(1)从现实问题和群众实际需求入手,立足中、长期灾区重建;政府和民间组织形成合力;先试点再逐步推广;以服务灾区为契机,促进四川省本地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2)社会工作者在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工作,其中的作用是协调志愿者、心理辅导者等在政府部门的统筹下做好以下工作:协助基层民政部门开展工作;协调各方资源开展心理抚慰工作,重点关注丧亲家庭及孤儿、孤老、孤残群体,做好有创伤症候群表现的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有严重心理创伤人员实施转介服务;开展临时安置区的社区工作:一是充分挖掘社会和社区资源,协助居民创业和就业,做好就业辅导和支持工作。二是在临时居住区做好居家养老及孤儿、孤老和孤残的照顾服务,儿童青少年功课辅导、身心健康服务。三是协助做好临时居住区邻里互助、纠纷调解、居民参与工作,促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归属和凝聚。四是开展社区文化、体育和教育活动,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五是协助做好临时居住区志愿者的动员、培训和管理工作。

 

研究建议主要包括:(1)建议紧急启动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关的课题研究工作,为灾区社区重建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2)在本次评估的基础上,抓紧深入灾区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并持续开展,尤其关注受灾群众住房救助、日常生活补贴、三孤人员的照顾和安置等需求,保证相关政策和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弹性。(3)采用行动研究方式对即将开展的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策略、行动方式和服务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为社会工作服务进入应急预案体系政策,以及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化提供科学依据。(4)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紧急出台的各项救灾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性研究,为救灾制度的健全和体系的改革提供科学建议。(民政部赴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队)

 

 

 

 

 

 

组织架构 | 机构简介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链接我们

版权所有 © 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09080924号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运河东一路东城段48号河畔广场文鹏商贸楼212室 电话:0769-22602027 邮编:523000
建议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